新世纪,国内信息丰富多彩、世界资讯气象万千,国内外信息用户和信息市场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新华社党组果断决策,大胆改革、创新采编、营销体制,实行采编与营销“两分开”“两手抓”,全面整合全社信息资源,构建全社统一的新闻信息营销服务平台、建立世界一流的多媒体数据库,引发了新华社新闻信息采编方式的一场革命,使新闻信息报道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工作进入了一个新境界

新华社营销人员在肯尼亚推介新华社新闻信息产品。

新华社拉美总分社营销人员向墨西哥莫德罗集团负责人推介新华社新闻信息产品。
实施“两分开”“两手抓”
新华社党组明确的这“四项职能”,犹如牢牢地揪住了全社各项工作的一个“纲”,正所谓“纲举目张”,于是,围绕忠实、有效地履行这“四项职能”,新华社针对一切不适应的工作领域和环节,展开了全方位、深刻、精彩的改革和创新。
多年来,新华社对总社采编部门和国内各分社实行财务包干、自收自支的财务政策,采编部门实行各自为政、新闻信息产品“自产自销”,既分割了资源,也程度不同地影响报道的客观、公正和新华社的公信力,削弱了新华社履行职责的能力。客观地说,这种体制是新华社从改革开放伊始逐步形成的,在新华社事业发展中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现行体制中不少方面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如不改革,必将制约整个新华社新闻信息产品最大限度地占领国内外新闻信息市场,制约新华社的影响力和综合实力的提高,制约新华社更好地发挥“正确引导国内舆论、有效影响世界舆论”的作用。
从2002年开始,新华社党组经过反复研究,推行了以采编、营销“两分开”、“两手抓”为主要内容的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坚持以新闻信息报道为中心。一手抓采编,保证采编人员集中精力抓采编和报道的客观、公正,从体制上防止有偿新闻的发生;一手抓营销,将营销人员和营销业务从各编辑部和国内各分社剥离出来,组建一体化管理和运行的营销平台,一个口子对用户,保证营销人员集中精力发展新闻信息用户,抓稿件落地,改进为用户服务。
——整合全社信息、营销、人力资源。将新闻信息营销服务业务和人员从现“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剥离出来,与摄影部、音像中心、网络中心现有的新闻信息营销服务业务和人员合并,组建“新华社新闻信息营销中心”,统一营销全社新闻信息产品,指挥、管理国内外分社营销工作,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加强市场研究、及时反馈用户意见和建议,制定全社新闻信息产品营销服务规划,维护新华社新闻信息产品权益。
——营销平台统一实行收支两条线财务管理办法。分社新闻信息营销中心直接向总社新闻信息营销中心上缴收入,其营销费用由总社新闻信息营销中心核拨,营销业绩与分社分管负责人的工资外收入直接挂钩,与分社主要负责人和其他人员的工资外收入适当挂钩,使总社、分社,采编、营销、管理人员成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整体。
经过实践,新华社党组的这些决策取得了预期效果:一是全社逐步形成了以营销新闻信息产品为中心,以多媒体新闻信息、社办报刊、直属企业为支柱的规模经营格局,大大加强了新华社新闻信息报道的落地工作,在2001年“万户工程”的基础上,全社新闻信息产品有效用户2005年底达52072家,其中海外用户达6164家,比2000年底增长了74%以上,特别是发展海外主流媒体实现了新的突破;新华社新闻信息产品在全国地市级以上媒体的市场占有率达99%,比2000年提高了38个百分点。二是采编营销工作实行互动,形成了合力,“两手抓”使报道的“上天”和“落地”工作由“两张皮”变成了“统一体”。三是“两分开”保证了采编和营销人员集中精力搞好各自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从源头上防止“有偿新闻”“有偿不闻”等消极腐败现象的滋生,推动了“护牌”“强牌”行动的深入开展。
建立世界级“多媒体数据库”
为整合新华社记者在世界各地采集的新闻信息资源,适应世界多媒体时代发展的需求,2001年底,新华社党组果断决定,建设一个先进、实用、高效的多媒体数据库,进行新华社进入新时期以来一场最深刻的生产力组织形式调整。
一位领导曾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新华社所有的记者,就象在全世界各地采集信息的“采购员”,编辑就如同加工菜肴的“厨师”。长期以来,新华社的情况是,一会这位厨师指定采购员去买白菜,一会那位厨师又要求采购员去买萝卜。白菜买回来后,这位厨师却往往只用了一小块,一大块都丢了;但想要那位厨师剩下的萝卜,却不一定能得到,只好自己再找一位采购员买一个萝卜,然后也用了一小部分,余下的又丢了。这种部门的分割、资源的浪费,效益的分离,导致新闻信息产品生产力的发挥受到了掣肘,严重影响了新华社事业的发展和职能的发挥。如果能够把采购员们采购来的萝卜白菜及其他所有原料都放到一个案板上,所有的厨师都在这个大案板上操作,你用的萝卜切一半我接着用;我用剩下的白菜你接着炒,情况就会发生质的变化……
四年来,新华社组织国内外专家,运用世界最先进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完成了多媒体数据库待编稿库、成品稿库系统的建设,对全社的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新闻信息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起了集新闻信息采集、编辑、储存、加工、开发、管理和产品营销、服务为一体的工作平台。全社所有记者采写的新闻信息素材和收集到的国内外新闻信息资源,都通过这个平台源源不断地输入待编稿库;编辑通过这个平台进行选择、编辑、加工和利用,编发各类新闻信息稿件。同时,通过这个平台,把新华社各编辑部编发的各类新闻信息产品源源不断地整合起来进入成品稿库,经各分社营销平台提供给海内外新闻信息用户,形成了全社新闻信息产品统一的营销总出口。用户把他们的意见不断地通过营销平台反馈到总社采编部门,采编部门根据意见不断地改进报道,指挥记者把更高质量、更符合用户需求的稿子采进来,周而复始,不断改进,良性发展。这一重大举措,成为近年新华社牢牢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典型范例。
多媒体数据库的运用,对新华社生产力组织方式带来了巨大变革。不仅使全社新闻信息资源得以整合共享,而且使新闻信息资源和新闻信息产品得以科学管理。如待编稿库与国内外分社连接,成为全社新闻信息资源的“总入口”;成品稿库通过分社营销平台与全社新闻信息产品用户连接,成为全社新闻信息产品的“总出口”,为新华社的三种形式报道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目前,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已成为中国媒体行业最大的多文种多媒体数据库,也是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多媒体数据库。路透社、法新社等西方大通讯社负责人前来参观考察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将会带来新闻信息采编发方式的一次革命,对新华社事业乃至世界传媒业产生极其重要的积极影响。
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之路怎样走?新华社确立科学的发展理念,屏弃粗放经营模式,调整经营管理方针,大刀阔斧清理整顿公司,全面整合新华社的市场资源,发挥资源的整体优势,实施集约型发展战略,极大提高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踏上了一条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新华社自创建以来,在忠诚地履行党和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赋予的使命的同时,其自身事业的发展,也留下了不同时期的轨迹。新中国成立前,党中央对新华社的财务体制是供给制,发小米,一个记者一袋;发着装,一个记者一顶帽子、一身衣服;办公用品,同样是一个人一枝笔、一瓶墨水。新中国成立后,在共和国走过的前30年历程里,新华社仍旧实行财政包干体制。
近20年来,党的工作重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国各条战线、各项事业乘着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春风蓬勃发展,新华社事业的发展,整体实力的强壮,始终是令几任领导班子殚精竭虑的大事。新华社究竟树立怎样的发展观?作为事业发展根基的经营之路又怎样走?
新华社的经营工作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时,新华社对一些部门和国内分社采取了经费包干、自收自支的经济政策,鼓励各单位以创收补贴经费不足,各部门、各单位、各分社纷纷兴办经营实体,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从事的经营项目五花八门,有的单位搞旅游开发,有的稿出租公司,有的搞酒业开发、时装模特表演,经营项目涵盖了服装百货、休闲娱乐、餐饮服务、食品交通、农业种植等,摊子铺得很大,经营实体最多时达600余家。由于管理不规范,随意性大,“毁牌”现象时有发生。又由于资源被严重肢解、难以形成整体优势,以及经营队伍膨胀、人员良莠不齐,导致一些经营实体经济纠纷不断,既损害了新华社的形象和声誉、影响了新华社职能的履行,也影响了新华社事业的发展。
从80年代末,新华社开始清理整顿经营实体,经历了几任社领导,历经几个大的战役,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核心问题——粗放式的经营思路没有转变,清整力度不大,始终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为了更好地完成党和人民赋予新华社的历史使命,集中精力履行新华社的四项职能,在维护自身形象的基础上,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求得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新华社党组根据新时期的主要职能和经营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全社经营管理的方针政策作了根本性调整:明确了新华社的整个经营工作主要是营销新闻信息产品、发展有效用户;对那些与新闻信息报道无关的经营实体,除了既符合国家法规政策,又能为新闻信息事业发展积累一定资金的外,首先从有“毁牌”行为、管理混乱和亏损的入手,对经营实体进行彻底清理整顿。
2O02年下半年,新华社正式拉开了这项工作的帷幕。至2005年底,新华社的经营实体已从437家减少到70家,共撤并停办经营实体367家。
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近5年的实践中,新华社的经营工作围绕履行四项职能,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努力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增强投入产出观念,实现了经营结构的历史性转变,与新闻信息产品营销及其他各项工作实现了良性互动,赢得了两个效益的统一。“十五”期间,全社累计实现经营利润比“九五”增长68%;其中新闻信息产品营销利润所占比重由“九五”末的三成上升到“十五”末的近八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