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将着力解决少数民族群众贫困问题
新华社北京3月29日电(记者吴晶晶 李菲)由于自然、历史等多方面原因,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贫困问题依然十分严峻。国家民委29日发布的《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提出,我国将实施特困少数民族群众解困工程,着力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特困和特需问题。
据有关资料显示,2005年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1170.4万人,占全国的49.5%。其中约有20个民族390万人,贫困程度较深,贫困发生率高达23.9%。这些特困少数民族,普遍存在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基础设施状况差、社会服务水平低、增收门路少、因灾因病返贫程度高等问题。
根据《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我国将重点扶持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地区,加大安居温饱、易地搬迁和劳务输出力度,推动各项扶贫开发措施进乡、入村、到户。优先将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村全部纳入国家扶贫整村推进规划实施范围,强化对少数民族贫困人口的直接帮扶。对缺乏基本生存条件、自然灾害多发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地方病高发区的特困少数民族群众,稳步推进生态移民和易地扶贫。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基本生活。
我国还将继续执行扶持民族贸易、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和传统手工业品生产发展的税收、金融、财政等优惠政策,建立必要的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国家储备制度。建设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生产基地和区域性流通交易市场,扶持少数民族特需商品重点生产企业,对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企业和传统手工业重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制订少数民族特需商品产业指导目录和传统生产工艺抢救计划。
通过未来五年的努力,我国将力争基本实现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具备条件的特困村通电、通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有学校、有卫生室、有安全的人畜饮用水、有安居房、有稳定解决温饱的基本农田或草场的目标,使特困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这些指标是基本可以实现的”——国家民委负责人解读《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六大预期指标
新华社北京3月29日电(记者李菲 魏武)针对29日公布的《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六项预期指标,国家民委副主任丹珠昂奔表示,指标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五个统筹”的要求,符合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实际,经过艰苦的努力,这些指标是基本可以实现的。
他对六大预期指标一一进行了“解读”:
——城乡居民收入指标。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确定的2010年民族自治地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年均增长速度1个百分点,即达到6%,这是为了有效控制民族自治地方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继续拉大的趋势,有效控制民族自治地方自身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继续拉大的趋势。
——“普九”人口覆盖率指标。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确定的2010年民族自治地方“普九”人口覆盖率将达到95%以上,就是要与全国的水平基本实现同步发展。
——婴儿死亡率指标。婴儿死亡率是反映医疗卫生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人口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确定的2010年少数民族婴儿死亡率控制目标,是按照全国婴儿死亡率年均下降1‰左右的水平测算的。
——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指标。据统计资料显示,到2005年,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种数印数只占全国出版物种数印数的2.4%和0.4%。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确定的2010年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种数、印数将分别比2005年增长20%和25%,目的是要实现民族文字出版物的加快发展,初步改善民族文字出版物供不应求的局面,以逐步适应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需求。
——各类人才比重指标。根据人口普查资料,少数民族各类人才占在业人口的比重,由1990年的7%提高到2000年的8%,年平均提高0.1个百分点。据此测算,到2010年少数民族各类人才比重将比2005年提高0.5%,届时少数民族各类人才占在业人口的比重将达到9%左右,逐步接近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比重。
——城镇化率指标。据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民族自治地方城镇化率为23%。城镇化率年均增长速度将达到0.8%。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确定的2010年民族自治地方城镇化率比2005年提高5%,是按照民族自治地方城镇化速度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测算的,届时城镇化率将达到28%左右。
丹珠昂奔说,希望通过规划的实施,这些重点指标能够取得突破,从而带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