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新华时评:关键在于抓住四个坚持 搞好重建规划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6月04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6月4日电(记者 鹿永建 葛如江)6月3日,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召开第16次会议,部署灾后恢复生产工作,讨论《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制订灾后重建规划,是灾后重建工作的关键性一步;其核心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的切入点是抓住四个坚持。

    坚持以人为本,优先安排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务设施。当前,灾区党和政府要千方百计为灾区群众考虑,考虑他们的吃穿住用等。下一步灾后重建,更要坚持以人为本,尽快让灾区群众恢复原有的生活状态和秩序。在灾后重建规划中,还应当体现出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大力发展公共服务设施。比如,在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可以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大力发展社会文化事业,要特别重视学校、医院、广播影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坚持尊重科学、尊重自然,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汶川大地震的区域是我国地震较为活跃的地区。灾后重建,选址为先,要对当地的地质灾害进行认真评估,要尊重科学规律,也要对于大自然有所敬畏,选址要考虑地质条件的稳定性,要尽量规避可能发生的包括地震在内的地质灾害。

    四川地震灾区是国宝大熊猫的故乡,环境质量优越,是发展旅游的好地方。但该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弱,规划区能容纳多少人口?若干年以后人口的最大值是多少?区域内工业企业的最大排污负荷是多少?这些问题,都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作出审慎而科学的回答。

    坚持统筹兼顾,做到重建与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相结合。重建是当地建设发展的机遇,既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灾后重建规划要鼓励企业调整产业结构,朝着更先进、更安全、更能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北川是我国唯一的羌族县,灾后重建要体现保护羌族文化的意识,保护羌族文化,传承羌族文化。

    坚持地方为主,充分发挥灾区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灾区干部群众是灾后重建的主体。国务院已决定,中央财政今年先安排700亿元,建立灾后恢复重建资金,明后年继续作相应安排;同时全国建立了对口支援机制,加快恢复重建。但是,这些支持必须在灾区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

    重建规划应当鼓励地方党委和政府发动群众,自己动手,互帮互助,鼓励创新思路,把群众自建和奖励相结合;鼓励企业投资基础设施和政府提供优惠政策相结合,总之是千方百计发挥灾区干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我们相信,在中央的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全国人民的强大支持,灾区人民不等不靠,一定能重建美好的家园。

    新华时评:信息公开凝聚起抗震救灾的强大力量

    新华社北京6月4日电(记者 张建高)汶川大地震过去20多天了,医治伤病人员、防范次生灾害、安置受灾群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等工作正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中国政府和人民在这场特大灾害发生后的抢险救灾表现,得到了海内外舆论空前一致的称赞。追根溯源不难发现,所有的赞扬声源于一个起点:信息公开。

    地震发生后仅仅23分钟,人们就通过互联网、手机、广播、电视等获悉消息;不到一个半小时,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温家宝总理赶赴灾区的消息。此后,来自国家有关部门的地震信息呈爆发式出现,媒体报道不仅越来越密集,而且越来越具体、深入。5月17日起,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根据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授权,每天下午准时在北京发布抗震救灾进展情况,及时回应公众对抗震救灾工作的关心。

    知情是参与的前提,信息公开是政府与民众互信的基础。正是政府及时发布灾情信息、媒体广泛深入地报道,把灾情程度、救援壮举等全景式地展现在公众面前,吸引着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把目光投向灾区,关注救灾的每一点进展,让所有中国人真切地感受到了政府对每一个公民的信任,从而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局面迅速形成。

    5月1日,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起始日,11天后发生的汶川大地震,是对政府依法行政、执行条例情况的一次检阅。抗震救灾20多天来事实不仅证明了中国政府公开政务信息的决心和诚意,而且有力地证明了一个道理:信息公开是政府获得最广泛民意支持的基础,是政府工作中攻坚克难的锐利武器。

    抗震救灾信息公开,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一次生动实践。抗震救灾信息公开,使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到了充分体现,让人民切实感受到了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坚实步伐,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继续实行改革开放的坚定信念。

 
 
 相关链接
· 新华时评:高考分数"隐私化"有助改变教育无序竞争
· 新华时评:灾后重建要有长效、灵活的政策机制
· 新华时评:从救灾中汲取构建社会和谐的力量
· 新华时评:做好心理救助工作 重建“精神家园”
· 新华时评:做好本职工作 支援抗震救灾有序进行
· 新华时评:致敬,为四川汶川地震灾难中的孩子们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