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5日电(记者 董峻)芒种一到,“三夏大忙”就开始了。“春争日,夏争时”,无论是夏收还是夏种,都讲一个“抢”字,延误不得。但记者日前在黄淮海小麦主产区采访时,不少种粮农民反映,虽然夏粮喜获丰收,但化肥等农资价格涨得厉害,种粮赚头太少。这种心态势必影响农民夏收夏种的积极性,值得高度重视。
谷贱伤农,农业生产资料贵了也会伤农。有关部门的统计测算表明,今年以来,仅化肥涨价一项,就使粮食生产成本每亩增加了40元至50元。而且,今年化肥等农资价格从淡季就开始大幅上涨,逐月攀升,部分品种还出现短缺。这种现象往年比较少见。据统计分析,今年前4个月全国化肥总消费量有所下降,主要原因就是化肥价格上涨,农民购肥积极性下降。尽管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化肥价格,但上涨的趋势仍在持续。
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效抑制通货膨胀,重中之重是农业,而农业的重中之重是粮食。当前,确保粮食安全还有与以往不同的含义。随着国际石油价格持续攀升,一些国家不断推动粮食能源化步伐,加上世界粮食消费增长、投机炒作等多种因素影响,国际粮食市场供求关系日趋紧张,推动国际粮食等农产品价格普遍持续上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基本自给。
确保农资价格持续稳定,对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目标至关重要。对此,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落实扶持和促进化肥等农资生产供应和流通的各项优惠政策,保障重点化肥企业用煤、用电、用气及原材料供应,组织好农资生产和运输。同时,要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化肥市场秩序,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加强价格和质量监管,严厉打击各种价格违法和生产经营假冒伪劣农资等行为。
在确保农资充足供应、农资价格基本稳定的同时,还应高度重视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实践证明,通过加大以测土配方施肥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施肥技术推广力度,能够提高肥料利用率,缓解肥料供应紧张和价格上涨的矛盾。各地农业部门要结合当前夏种夏管,抓住作物施肥关键时期,帮助农民选择适宜肥料品种、确定合理施肥数量和科学施肥方法。
新华时评:“限塑”变“收费”是商家在捣鬼
新华社北京6月5日电(林红梅、朱一彬)眼下正是“限塑令”实施的关键时期。记者在一些小型超市、农贸市场看到,超薄塑料袋仍然在使用,但商家要求消费者花费1角或2角钱购买。有消费者抱怨:“限塑令”怎么变成了“收费令”?
政府的“限塑令”当然不是“收费令”,消费者抱怨,是因为有商家在捣鬼。
国务院办公厅2007年12月31日下发的《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中规定: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不难看出,“限塑令”有两层意思:一是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容易污染环境的超薄塑料购物袋;二是符合规定的环保型塑料袋,消费者可以花钱使用。绝不是指商家原来免费向顾客赠送购物塑料袋,如今只要顾客花钱购买,就等于执行了“限塑令”。
国家实施“限塑令”,是为了治理“白色污染”,保护环境,而不是为了让塑料袋“有偿使用”,增加消费者的支出负担。超薄塑料购物袋容易破损,大多使用一次便被丢弃,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在大街上、在公路旁、在铁路沿线,随处可见丢弃的塑料袋。尤其是刮风季节,塑料袋迎风“飘扬”,严重污染了环境。
国家规定“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目的在于以收费为手段,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把原来的超薄塑料袋改为收费使用,不仅不符合“限塑令”的规定,而且误导消费者抵触政令,应当立即纠正。
针对执行“限塑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关部门应及时深入生产厂家、经营商家进行全面检查监督,维护政令畅通,确保“限塑令”在治理“白色污染”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