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广东援建板房先遣队两天建起一所医院;广东,各行各业发展经济劲头高涨。四川发生地震后,广东一方面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观念,举全省之力支援灾区抗震救灾;另一方面将抗震救灾精神转化为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制定干部科学发展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用科学发展“指挥棒”,推动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灾情牵动着南粤大地9600万人民的心。广东干部群众倾情救灾救援,纷纷慷慨解囊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无偿献血;广大党员也踊跃缴纳“特殊党费”。截至6月4日,广东累计向灾区发出各类物资价值4.27亿元,社会各界捐款41.17亿元。
广东情系灾区,急灾区人民之所急,全力确保完成对口援建汶川县14万套板房的任务,23家工厂开足马力,加班加点生产。据统计,半个月来,广东共调集活动板房1.9万套,在灾区建成4500余套,并以安全、人文、生态的高标准,提前启动汶川重建规划;广东还发挥医疗优势,主动请缨接收近千名四川灾区的重伤人员来粤救治。
灾难面前,广东广大干部群众一手抓支援抗震救灾,一手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5月12日以来,广东油煤供应充足,电网运行平稳,南方电网全网统调最高负荷8155万千瓦,同比增长12.89%,确保经济社会用电需求;临近汛期,广东做好各项准备工作,防汛抗灾严阵以待,保证生产有序发展。日前,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液晶显示器项目在佛山落户,年总产值将超1000亿元。
抗震救灾的精神,给广东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更好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在经历了罕见的冰雪灾害情况下,今年1—5月,广东仍然保持了10%以上的经济增速,经济呈现平稳较快发展势头,预计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目前,广东正拿出500亿元资金,推动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工作,扶持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推动发达地区产业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记者吴冰、 贺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