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昆明11月28日电(记者 蔡祥荣)记者从云南省国土资源厅获悉,截至今年11月,云南省已连续10年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占补平衡。
据了解,山地及高原面积占云南全省国土总面积的96%,全省耕地面积为642万多公顷,仅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6.8%,而且每年因地质灾害、山洪等原因还毁坏一定数量的耕地。
据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巡视员艾远津介绍,为了补充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云南省一直非常注重耕地保护工作。特别是从2001年以来,云南省共实施了国家和省级投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484个,预算总投资40.5亿元,拟新增耕地60万多亩。项目完成后,年均可增产粮食3亿多公斤,将惠及云南省127个县(市、区)180多万农民。
据介绍,在实施这些项目的过程中,云南省采取三大措施,力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协调统一:采取与小流域治理相结合的措施有效遏制了洪涝对耕地的损毁;采取“坡改梯”工程措施达到保水、保土、保肥的目的;采取生态治理工程措施最大限度地抑制水土流失。截至今年11月,这些项目已经竣工验收了187个,新增耕地共30万亩。同时,加上近年来云南各地实施的耕地“占补平衡”项目补充的耕地面积,云南省已连续10年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占补平衡。
目前,云南省大多数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区已经建设成“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林成网”的高产稳产田,土地利用程度提高3%至10%,生产能力提高10%至20%,生产成本降低5%至10%。
同时,这些项目的实施还促进了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据统计,云南省先后在怒江、迪庆、文山、德宏、临沧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安排了100多个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项目涉及30多个县,总投资6亿多元。这些项目实施后,不但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还维护了边疆社会稳定。特别是2004年国家批准实施的云南保山、德宏等地的30多个灾毁土地复垦项目,共投资2.5亿元,复垦耕地14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