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勤工助学
高等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是高等学校收费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配套措施。这项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且可以使学生通过参加劳动取得相应报酬。这是对广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家庭学生的有效资助办法,是对他们安心完成学业的有力支持。高校勤工助学岗位主要有校内的助教、助研、助管岗位,以及实验室、校办产业、后勤服务、各项公益劳动岗位等,不允许组织学生参加高空作业、严重污染、辐射等极易对人体造成伤害和危险的特殊行业和专业的劳动。教育部、财政部规定各高校每年都要从所收取的学费收入中提取10%的资金,用于发放参加勤工助学学生的报酬,以及开展其他有关资助工作。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指定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勤工助学工作。
勤工助学制度将"资助"与"育人"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达到了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目的,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有利于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勤工助学制度将作为资助政策的重要措施之一,在今后得到更深入的发展。
四、特殊困难补助。是各级政府和高校对经济困难学生遇到一些特殊性、突发性困难时给予的临时性、一次性的无偿资助。特殊困难补助是高校资助政策的辅助性措施之一。
五、减免学费。为帮助部分经济特别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1995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对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困难学生减免学杂费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对普通高校中部分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实行学费减免制度,尤其是要对其中的孤残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及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等,实行减收或免收学费。具体减免额度由学生所在高校确定。减免学费制度是资助经济困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各高等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与其他有关政策统筹安排。
六、绿色通道。为保证刚考入大学的贫困家庭学生能够顺利入学,2000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定各高校都必须建立"绿色通道"制度,即对被录取入学、经济困难的新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资助措施,确保每一位新生都能够顺利入学。近年来,在高校招生录取期间,教育部都要发出专门通知,要求各高校做好"绿色通道"工作。2006年6月,教育部再次发出通知,要求各高校必须对所有新入学的贫困家庭学生开通"绿色通道",并确保"绿色通道"的畅通。
据统计,2005年,全国各普通高校通过"绿色通道"办理入学手续的学生约为39万人,占高校贫困家庭学生数的13%,占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的8%。
应该说这个政策体系是非常完善的,是基本符合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时机,也基本符合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它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特别是高等学校的广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家庭学生的欢迎,这项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对保证我们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保证我们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当然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还要进一步探索、改革、完善、丰富,把中国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工作做的更好。
另外,为做好宣传工作,从2005年起,教育部、财政部印制了《国家助学贷款指南》宣传册,免费发到各地、各高校,向高校新生宣传国家助学贷款申请条件和办理程序等知识。近年来,教育部还要求各高等学校必须在招生简章中写明学校的资助措施,必须在发放新生录取通知书时,同时寄送有关资助政策的介绍材料。通过以上措施,广泛宣传国家政策,确保新录取的学生能够了解国家资助政策,解除入学前的忧虑。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在8月15日至9月15日期间,将开通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热线电话,安排专人24小时值班负责接听,接受有关政策咨询和问题投诉,并对投诉的问题及时进行核查处理。现在我们的工作基本就绪,当前有一些工作已经启动,今年我们想进一步把它做好。
当前在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工作中还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一是政策宣传还不够。一些政策和措施还没能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从而还有少数家住偏远地区的、新被高校录取的大学生及其家长,没有全面了解国家政策,不知道如何解决上大学所面临的经济方面的困难。
二是政策没有得到全面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下了很大的决心解决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问题,我国也已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资助政策体系,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绩。我们相信,只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是完全可以保证每一位考入公办普通高校的学生能够顺利入学并顺利完成学业。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少数地方和高校的主要领导对这项工作重视不够,有些政策还没有得到全面落实。
我的介绍就汇报到这里,最后还要非常感谢在座的各新闻单位、新闻界朋友对我们这项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宣传报道。我们作为在教育部负责这项工作落实的职能部门,一定配合大家做好工作,谢谢大家!
[王旭明]:
谢谢崔司长对国家资助政策全面详实的介绍,尽管可能有时候反反复复在说,我深解崔司长的良苦用心,这一项覆盖面最广、受惠人最多、资助困难学生效果最好的,这样一项利国利民的大政策,我们没有宣传到位。我们说的远远不够。我在想,是版面紧张吗?可是我们能够拿出版面去宣传某一项、某一个企业或者对某一个困难学生的资助。是时段紧张吗?我发现某一个电视台的很著名的专题节目,每天30分钟里面拿出15分钟对某些困难学生的困难事实反复渲染、反复炒作,然后要求社会援助,但是对我们这样一项政策却只字不提。我不理解,我也困惑,我觉得如果是政策本身的问题,还是宣传者本身的问题,还是另外还什么更深的其他意思在里面。但是我坚信这样好的政策,如果更多媒体从良知上认识它的重要性、它的普遍性、它的惠众性,我们会用更多的笔触反映它。
当然这里面有一个观点问题,我们认为上大学是理所应当的,或者是国家管或者是父母管,没有树立以贷款为荣的观念。我们应该树立这样的观念,不仅仅经济上可以得到补偿,还可以树立艰苦奋斗、树立责任感,因为成才以后要还贷,可以说这样一项政策起的效益具有辐射性、覆盖性和波及性。因此,今天我们用这样一个发布会专门讲这个话题,在9月份之前,我们还要拿出若干个黄金新闻发布会时间和大家通报有关新政策,有关政策的执行情况,并且请一些单位来介绍经验。
说到介绍经验,比如说我们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十个亿,惠及多少人。但是我所看到的媒体里面,没有一家媒体介绍惠及学生谈感受、谈体会,以及以后的学习、成长情况。这里我郑重呼吁大家行动起来,宣传我们国家资助困难学生的各项政策。
[崔邦焱]:
国家奖学金开始是把总理预备金拿出来了,到现在十个亿里面还有,当时的张主任管预算,是从总理预备金里面拿出来的,这充分反映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贫困家庭学生确实非常关心。
[王旭明]:
欢迎大家提问。
[中国教育电视台记者]:
我们电视台自从对新闻发布会进行直播以后,在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向,从观众回馈的热线可以看出,广大群众对于助学贷款的还贷和借贷的问题非常关注。近几年上海等部分地区就实行了生源地贷款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于国家助学贷款的贷后管理、贷款追索相对方便一些,教育部对于这种政策持什么样的态度?这种政策是不是适合在全国范围内提倡呢?
[张光明]:
国家助学贷款是当前我们国家主要的助学贷款方式,发挥的巨大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在推行助学贷款的工作中,部分省市采取了一些生源地的助学贷款方式,是大学生在他考学的地方或者他在家庭户口所在地向当地金融部门(一般是信用社,城市中可能是一些银行)办理贷款的方式,我们称为“生源地组织贷款”,我们认为是一种积极的资助方式。
这种助学贷款,是我们国家推行助学贷款的一种补充形式。各地推行过程中也取得了很多经验,但是应该说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我们考虑全国范围内推广生源地贷款会把这个问题扩大化,造成全国范围面临的困难,所以生源地贷款在当地有它的特点,也起到了一定作用,我们欢迎推行一些生源地贷款的办法,特别是它能发挥新生入学时候的一些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