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记者]:
北京市是国家助学贷款最早的试点地区,我想问北京的贷款审批金额大概有多少?获得的贷款在校生占总在校生人数是多少?崔司长刚才讲有少数地处边远的大学生不了解这个政策,你刚才说是媒体宣传不够,但是提到的“绿色通道”,要求所有学校把这些材料和录取通知书一起寄给大学生的。不知道是不是同录取通知书一起寄送了。教育对针对这种情况有没有政策措施?如果这个政策推进不够,不按照教育部要求去做会有什么样的惩罚性措施?
[崔邦焱]:
我们规定高等学校发录取通知书必须同时附上与学校有关的资助政策和措施,或我们教育部和财政部统一印制的国家资助标准体系,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学校不了解,刚才记者朋友说的对,我们宣传不够,刚才我是说有些信息到不了边远地方,应该说拿到通知书,通知书里面都有,应该了解。
可能有少数高等学校至少可能做不到或者做的不好,所以今年8月15号-9月15号要开通热线电话。我们按照教育部部长的要求,要会同有关部门组成检查组,抽查一部分地方和学校看看这方面的情况。到今年下半年我们会跟记者朋友报道这方面的情况。
现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应该说在去年下半年以来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现在效果非常明显。为什么要采取比较重要的措施推进呢?就是由于个别省区这项工作启动不了,现在通过我们的工作,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党委的高度重视和加强领导下,工作有了很大进展。现在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这项工作都启动了。
绝大多数学校,这项工作的启动都开始了,问题是有些学校现在发放的额度比较低,尤其是部分独立设置的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所以下一步我们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抓这个平台,主要是加强督查,共同推进,采取措施,把这项工作不断的推向深入。
你的第一个问题我想请我的同事——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处副处长周春树回答。
[周春树]:
北京高校里面35所是机关院校,我们反映的是地方院校,地方院校现在是24万人左右,比如湖南、河北都是80万人左右,所以相对数基本上达到7%-8%,这是在校生获得贷款的学生比例。
但是今年4月、5月我到北京市调研,除了国家奖学金以外,政府也建立了奖学金、助学金,今年他们要达到30多万人,所以它的资金比较充足,北京的生源基本上是本地招生,所以生源情况比较好。
[记者]:
我非常赞同刚才主持人讲的要在学生中宣传贷款光荣的理念,从我们搞教育部的发布会来看,我觉得我们国家没有采纳这个意见。刚才中青报的记者讲申请、获得就是打了一个折扣。如果申请再往前推,还有没申请的,申请的只是一部分贫困的,再往前推就很多了。我们总说贫困20%,20%是理论上的需求,如果不申请就不能有现实的需求,我再穷我不申请贷款,谁能强迫我贷款。为什么有些人不贷,到大学里面一了解,再动员也有一部分贫困学生不贷,也有一部分不交学费的人也不贷款,最后就离开学校,所以发生了最后扣押毕业证的现象。我们的“绿色通道”是让他进学校的,进学校不能让你没有交待,四年上完学,拿毕业证就走了。对学生的这种教育,比如说一年级没有贷款,二年级还要动员,三年级还要动员。你贷了款才能交学费,这跟高校的利益联系得太紧密了。另外从国家角度来讲,“国家贷款指南”,这个东西应该是在高三的时候至少是毕业前就把这个东西发给他,刚才讲我们宣传有问题,但是至少从县一级的政府或者教育局都应该有《人民日报》这样的党报和党刊,他们会知道这个政策。这个学生在上高三要毕业的时候,学校根本没有和他说这个事儿,从教育内部来说,教育行政部门完全可以强令县教育局把这个东西发给毕业班的每个学生,应该把这个事情前移,让毕业生知道我如果考上大学,我可以贷款,如果我报一个低一点的学校可能学费稍微便宜一些,对学生做这些工作也是很重要的,我们说以学生为本,我希望以后介绍助学贷款的时候要介绍一下有多少学生不愿意贷,大学因为这些年招的学生,没有交学费,而学生离开学校了,大学现在欠了多少钱,问每一所学校,每一所学校我估计都是上亿的。从这个角度也说明,我们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推行了这么多年,学生欠学校的学费是越来越多。
[张光明]:
看得出来你对我们教育情况非常熟悉。助学贷款实行这么多年来很多人不知道或者知道不贷的现象确实还是存在的。刚才说有些学生是贷款,有些学生不愿意贷款,虽然他很困难但是他不愿意贷款,我们进行过分析,一部分是碍于面子,有些从边远地区来的,人很朴实拒绝这种贷款。不光是他们,作为我们城里人来说,我们在座各位拿到贷款的也不是很多,不像西方的金融体制很发达的国家。我们的贷款比例是很低的,更何况深山来的学生不愿意负债,这样的情况确实存在,但是这个比例有多大,现在很难说,在学校里调研很多人不愿意回答这个问题,这个比例到底多大,我们确实没有办法掌握这个数。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有些学生虽然是贫困,他不交学费,也不贷款,这可能是政策擦边球,我不贷款、不负债,不欠银行的,我不交学费,我欠学校人情债,学校没有借贷关系,不负法律责任,不能把我怎么样,有少量学生是这样的状态,这就要我们去宣传和教育学生,现在也要求把助学贷款从新生就开始做,作为思想政治工作来做,不光是资助他们,还要教育他们,这是高等学校的本职工作,这个情况只能说逐步的通过政策的实施和教育改观,但是这个情况确实存在。
刚才说我们的政策应该适当往前移,这个建议很好,当然还有成本问题、技术问题、还有什么方式的问题。如果毕业班每人都一份的话,这个量非常大,再说有些也用不着,这个成本稍微大一些,但是我们可以改进工作方式,目的是让他知道这个政策,特别是贫困学生知道这个政策,对于我们推动工作,解决他们实际的问题还是非常好的建议。
[崔邦焱]:
你这个建议很好,我们今后工作一定改进,这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因为记者朋友都在,我们鼓励我们年轻人,考入大学的学生多渠道筹集经费、完成学业。我们鼓励考入大学和青年人靠贷款入学和完成学业。王旭明先生曾经讲过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引起了我们网民的评论,这个观点是对的,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是世界惯例。全世界所有的高等学校都是成本分担机制,高等教育不是免费教育,不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必须要交学费上学,是必须要个人和家庭负担部分成本的。所以说我们的学生,包括贫困家庭的学生不能说上大学我要免费,就应该靠资助,有这种观点的学生是不对的。有部分贫困家庭学生,没有申请贷款或者不申请贷款,其中有很多原因,这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这也是我们有些高等学校反映的客观情况,总是希望免学费,希望拿国家助学奖学金,希望特殊困难补助,我觉得你有困难,国家给予一定的资助这完全是应该的。但是我们鼓励年轻人,鼓励大学生多渠道筹措学习经费,提倡和鼓励大学生踊跃贷款,靠贷款来完成自己的学业。
[王旭明]:
简单一句话,其实每个人都有这种观点转变问题,学会贷款,学会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儿。
[北京青年报记者]:
请问在开学后热线电话有没有确定,能够给全国的学生和家长公布一下。崔司长说到助学贷款制定一个奖学金代偿的政策,相当于在偏远地区或者艰苦行业就业的学生可能是国家资助他,我想问就业以后,所谓的奖学金代偿,是由他毕业的院校还是他就业的单位和地方,所谓的艰苦行业大概是什么样的行业和地区?如果就业以后还叫“奖学金”合适不合适。如果现在正在制定,明年是不是可以施行。
[张光明]:
热线电话的工作我们正在准备,基本上准备好了,去年开通以后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关注,我们收获也很大,对我们促进工作,给家长和学生解释政策,推动各地方、各高校的工作起了很好作用,所以今年我们继续开展热线电话,但是电话号码还没有准备好,在开通前肯定会跟各位媒体介绍一下,也帮助我们宣传一下。
[崔邦焱]:
关于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制度。这个制度的研究、制定和出台等有关问题,正因为刚才这位记者朋友讲到,这个制度设计的难度,“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如何界定?到哪儿算艰苦地区,到延庆算不算,是到大西北才算。所以这个是一个难度。
第二是资金难度,由于我们学校现在的财政隶属关系的不同,有中央部委所属院校,有省部委院校、有地市所属院校,由于这些原因,等等等等原因,现在目前政策的制定,有关部门已经进行了多次反复的讨论和研究,进展是比较顺利的,这项工作得到了财政部的大力支持,现在的文件起草工作进展的非常顺利,目前正处于报批过程中,我们抓紧工作,争取尽快下发。
[王旭明]: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即将结束的时候,还是对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对我们这项政策表示的关注支持表示敬意。我推荐一篇《文汇报》对我们上次新闻发布会的报道,短短的一个方框把上次新闻发布会的七条信息用这么短的篇幅非常准确的凝练出来,信息量之大、之准非常难以想象,是一个实习记者李洋发的。我们教育者,实习记者的水平都如此之高,由此我看到了希望。
更多新鲜资讯、更大新闻空间,我们下次新闻发布会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