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工商时报记者]:
请问崔司长,你对目前助学贷款的规模有什么评价?教育部对助学贷款的规模有什么规划?据我所知,目前我们国家经济形势比较好,2003年-2005年国税从两万亿增加到三万亿,国税的功能之一就是投资教育,因此投资的条件非常好,所以我想请问在这方面有什么规划吗?现在世界上投资教育的先进经验很多,可能你比我们知道的更多。
[崔邦焱]:
第一,新政策新机制实施以来,我们国家助学贷款取得了很大进展,规模有了很快发展。我们从99年开始试点推行,开始是贷不出去,教育部领导、教育部党组,原教育部副部长宝清同志花了很大力气推进。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亲自抓,采取措施推,但是进展很慢。2004年以后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完善了,实施新政策、新机制以来,这几年进展很快。有的省市、有的学校比例很高,云南达到20%以上,有的学校达到30%多,这是第一句话。
第二句话,目前发展不平衡。发放规模仍然满足不了目前高等学校规模情况下贫困家庭学生的需求。主要是因为有一些地方还没有落实政策,发放的情况不理想。今年教育部一项主要工作就是抓“不平衡”问题。
上半年我们派出了很多督查组到地方,去一些省市、去一些学校,大家一起研究怎么推进这项工作。我相信,这项制度由于这几年,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教育部领导的重视和推进,现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高等学校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和认识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提高。一些措施也比过去更加有利,我相信这项工作在今后会得到更大的发展,规模会有更大的提高。
[香港大公报记者]:
最近一段时间香港高校在内地的招生引发了争论,有种观点认为香港高校是以高昂的奖学金抢夺内地的学生,内地高校面临一些竞争,请问您是否认同这种观点?你觉得香港高校的竞争给内地的一些高校招生和助学贷款制度,会不会应对这些变化做一些调整?谢谢。
[崔邦焱]:
港澳在大陆招生,我们国家有一系列配套的政策和措施。我在工作中了解到,我们贫困家庭的孩子,包括农村的孩子,仍然可以比较公平的报考港澳地区的学校。据我了解,港澳地区招收的是比较优秀的学生。贫困家庭的学生只要符合港澳地区高等学校招生的条件,也能够同样的被录取到港澳地区学习。
[王旭明]:
应该说港澳地区大学到内地来招生是从1998年开始的,这几年来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进展,总的来看港澳地区在内地招生为内地的学生升学选择提供了新途径。同时对促进内地的高等教育发展和港澳地区的大学建设都有一定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这种交流,内地和港澳地区的交流对两方面的教育事业发展都有积极促进的作用。
对于您刚才所提到今年发生的一些新情况,我们已经注意到了,有关部门正在做进一步的研究,对于出现的这些新现象进行全面的分析、论证,我们也会提出进一步的措施。
[中国青年报记者]:
请问崔司长,第一个问题,你刚才介绍中说到不是所有人申请贷款就能够获得贷款,从99年实施助学贷款以来,大约40%的学生被拒绝,没有获得贷款。即使在04年6月份实行新机制以来大概有27%的学生没有获得贷款,我想问一下为什么这个比例这么高?被拒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果没有获得贷款他通过什么途径完成学业。
第二个问题,我们都知道越是名牌学校,无论是获得贷款还是资助体系,获得校外援助来说都是相对容易一些,而一些地方性的学校是相对比较困难的,尽管整个体系建立的相对比较完善,但对地方学校,他们怎么办?他们能不能获得更多的贷款,针对他们问题的解决有没有更好的措施。
[崔邦焱]:
张光明给你解答一下。
[张光明]:
确实,从数据分析来看,99年以来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和获得贷款的学生有很大的差距。2004年新政策、新机制推行以来这个差距在缩小。这是很明显的。这说明新政策、新机制实施以后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比例在大幅度提高。事实也是如此,绝对数和相对数都是如此。问题关键在于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并没有完全得到助学贷款的资助。
99年助学贷款推新以来,由于各种原因,由于政策设计的缺陷,以及参与各方的积极性,助学贷款工作非常困难,那种情况下,一部分学生是不符合条件,一部分学生是符合条件,但是银行在贷款方面没有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99年以来统计数字有相当大比例的学生没有得到助学贷款。
2004年以后新政策、新机制推行以来,获得贷款学生的比例大幅度在提高,但是仍然有27%的学生,申请了贷款没有拿到贷款。这也是事实。我们进行基层调查的时候发现是有这么几个原因造成的,第一,一部分学生是本身条件不够,第二,在一些地方的学校开展助学贷款开展的比较缓慢,这是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特别是基层地方,高等职业学校、高职学校工作进展很慢,所以有一部分比例学生没有获得助学贷款,这也是我们往下推动工作的重点。
对于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普遍意义来讲,这么好的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在相对名牌学校或者重点学校可能政策落实效果比较好,各种政策推行起来比较顺畅。确实也是如此,有些地方学校或者说不太知名的学校怎么办?他们资助的条件差一点,包括助学贷款可能还有一些困难,进展比较缓慢,这些学生怎么办?这确实也是对我们工作的挑战。
从政策上来说,全国统一的政策,应该统一的执行,效果应该基本一致。但是操作上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工作的情况、管理的情况不一样,自然条件也不一样,名牌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树立起来,要那些学校这么短时间树立起名牌也不太容易,名牌就是名牌,差距也是自然条件。
从资助渠道上来讲,名牌大学得到的资助渠道比较多,但是我们通过管理和政策应该弥补这些缺陷和不足,这要求我们在管理部门也好,地方政府也好,学校也好,抓住这些薄弱环节,做好有关工作才能弥补这些不足。
现在不光考大学要选择,考中学也要选择一下,家长还是要去选择,对于教育部门来讲,这是我们工作中的不足,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