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中国·西安航天军民融合发展大会召开

2016-11-29 10:03 来源: 陕西日报
字号: 默认 超大 | 打印 |

太空为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开辟了新疆域。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中国人不懈追求的航天梦。2016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这一年里,“高分三号”“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长征五号”等一系列重要航天任务的圆满完成,标志着中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了关键一步。

60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航天技术也发展出大量改善民生的产业应用,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产出。

国内行业专家研讨航天产业机遇和挑战,搭建军民融合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推动军民融合发展迈上新的台阶,11月28日,中国航天军民融合发展大会在陕西航天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航天基地)召开。与会专家指出,当今世界,航天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互联网+航天”的跨界融合将产生颠覆性的创新。我国正处在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关键阶段,军民融合是航天发展的必然趋势。航天技术的应用能极大地改善民生,航天产业的发展也能助推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升级,因此航天技术的市场化、产业化,开放式和融合式发展将是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完善军民协同创新机制,通过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实现航天资源的整合,发挥军、民、商三方面的优势和积极性,方能充分实现平战结合、国家利益最大化。

军民融合

是航天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航天事业是国家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国防实力的集中运用与体现。今年10月,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发布,中国将力争在2020年左右实现重点突破,加速迈向航天强国;2030年左右实现整体跃升,跻身航天强国之列;2050年之前实现超越引领,全面建成航天强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液体火箭发动机专家张贵田表示,现代航天技术的起步尽管源于军事,但其成熟的过程与空间商业化的兴起密不可分。因此,军民融合是航天发展的必然趋势。

全球主要国家的航天军民融合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化、逐步加强的过程,都是在长期的航天发展过程中不断摸索,逐渐寻找到了符合自身国情的航天军民融合道路。

进入新世纪,民用与商业航天快速发展,不仅带动了航天科技创新,激发了太空产业活力,还为航天强国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内涵。目前,主要航天国家已经基本形成航天工业军、民、商共同发展、各尽其职且互为补充的局面,最终目标是确保国家整体利益达到最大。

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战略委员会秘书长吴志坚认为,目前全球航天产业正处于能力和市场快速发展的鼎盛时期,军用、民用与商业航天协调发展正在改变旧有航天强国发展模式,军事牵引、市场竞争、产业融合代表了未来航天强国发展方向。

党中央把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新时期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重大决策。航天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是军民融合的重要领域和载体。

一方面,伴随着我国航天科研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一大批航天优势技术已被转化用于航天育种、条形码、特效座椅等诸多民用产品和项目。技术转移,不但推动了军品技术的二次开发和应用,而且带动了国民经济相关领域的发展。如:依托火箭发动机和火工品技术成果进行二次开发和应用,形成了高速泵、安全阀、航天煤气化工程、增雨防雹火箭、石油火工品等拳头产品;基于空气流体理论,形成了气动脱硫脱硝等先进技术产品和工程服务。而科技水平和制造能力的普遍提升又反过来成为航天产业发展的强大助力。

另一方面,一批高科技民营企业在航天强国战略中也赢得了尊重。西安恒达微波公司从2007年起就参与到我国空间交会对接微波雷达研制的艰巨任务中,近年来,该公司研制的微波雷达、微波应答机多次担当“月老”,为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以及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成功对接牵线搭桥,被授予载人航天交会对接微波雷达的突出贡献单位。

航天产业

成为区域经济升级的新引擎

挽将天上银河水,散作甘霖润九州。

“展望未来,我们将从‘互联网+’迈向‘航天+’时代,通过军民融合,太空资源和航天技术将发挥出巨大的能量。”张贵田院士认为,“航天技术应用产业既能直接创造巨大产出改善民生,又能有力助推整个国家的产业升级。”

自1987年我国返回式卫星首次搭载植物种子试验以来,已有1000多个品种的植物种子经过太空育种;载人航天工程启动以来,数千项技术成果“军转民”;“航天云网”助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而在涉及国家信息安全、公共安全、金融及税务等安全领域,航天技术的转化作用发挥得愈加明显。

在筑牢国家安全基石的基础上,中国航天实现了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领域的长足发展。航天科技的巨大进步,已成为中国的一张新名片。目前,我国已有2000多项航天技术成果运用到国民经济领域,民用航天产值占到航天总产值的三分之一。

如今,北斗导航系统指引收割机飞驰在广袤农田;万艘装有北斗海洋渔业终端的渔船可获得实时应急求救、海况、渔讯服务……“北斗+”正深刻改变传统产业的发展方式。

有专家预测,2020年前后,北斗二号全球组网系统将提供覆盖全球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国内卫星导航与位置产业服务产值超过4000亿元。

西安是中国的航天动力之乡和北斗的创新发源之地,这里布局着全国近三分之一的航天科研生产力量,拥有完整的航天科研、试验、生产、管控、运营和教育体系。

西安南郊的“凤栖塬”,是一片传说中曾经引得凤凰来栖的热土,如今聚集着以航天六院、航天五院西安分院、航天四院等为代表的航天科技产业集群。在这里,蕴藏着支撑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空间有效载荷、北斗系统、二代导航和高分等国家重大战略项目顺利推进的航天科技力量,是中国实现“飞天梦”“强国梦”的动力源。

航天技术应用领域的拓展带来了十足强劲的产业发展动能。近年来,西安不断在高端装备、节能环保、航天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形成多点突破,带动军民融合产业实现产值倍增,引领区域经济实现大跨步发展。“十二五”期间,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军民融合产业年均产值以高达21.6%的速度增长,航天产业成为地方经济升级发展的新的强劲引擎。

航天育种、特种阀门、工业机器人、结合了航天远程通信技术的自助售药机、凭借航天技术转民用研发出的世界领先的印刷机、“恒星关爱”智慧养老系统、警用监控系统等依托航天科技品质开发的民生产品,都在市场上收获了良好的口碑。军民融合双线并进深度发展,已经成为西安独具特色的发展亮点。

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刘晋豫表示,航天产业产品附加值高、投入产出比较高,对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直接带动作用。统计资料显示,美国华盛顿州的航天产业发展曾为该州创造了28万个工作岗位。日本航天产业的带动效应是汽车工业的3倍。他认为,在军民融合背景下,将使得航天产业的发展由单一军用或者单一民用向综合应用转变,而这种转变,则必然促使航天产业上游产业链条和下游产业链条从单一链条向复合链条转变。这将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

“‘十三五’期间,国家将在航空航天领域建成一批高技术产业基地,这会给西安带来直接机遇。”吴志坚说。

协同创新

推动航天产业实现深度军民融合

航天强国的指标包括100项产品技术指标和27项经济指标。目前,我国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指标有三分之一。多位专家认为,相比数字指标的差距,更大的差距仍在于发展模式和体制、机制上。

工业和信息化部军民结合推进司副司长周少青介绍,在全国各地、各领域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军民融合顶层统筹与协调不够,政策制度体系尚不完善,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尚不成熟等难题,几乎是共性的存在。航天领域亦不例外。

作为我国唯一的航天专业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成立十年来,已初步形成了体系较为完整的民用航天产业集群,建成了一定规模的航天科技转化平台和军民融合示范基地,目前区内已有50余个军民融合项目落户,对于推动航天军工企业与地方结合、技术与产业结合、政府与资本市场结合的机制和途径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西安航天基地党工委书记陈长春同时也认为,基地发展至今仍面临一些体制机制层面的制约问题。例如由于缺乏军工企业和地方共同投入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航天军工企业的大量科技成果尚未很好转化为经济效益;军工企业自成体系,在军民融合方面没有与地方形成良好的互动;军民之间供需对接不畅,航天领域的“玻璃门”、“弹簧门”现象较为严重,不能有效带动民参军企业突破发展;国家重大专项任务的保障未能给地方发展带来实质的活力等等,这些均不利于军工企业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发展,也影响地方发展军民融合产业的积极性。

吴志坚表示,要破解这些问题,必须要转变发展模式,把航天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大力支持军工集团公司和地方政府、民用和商业航天集群化发展,建设和发展航天产业园,构建航天产业集群,加大航天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加大航天产品的应用力度,加大航天领域的开放力度。

刘晋豫认为,推进航天军民深度融合,找准军民融合、航天产业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的结合点至关重要。从国家军民融合及航天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中、从“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与应用中、从创新战略指导中、围绕加强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和加强新型安全领域力量建设探索地方经济发展路径。必须要从完善军民融合管理组织体系,健全军民融合政策制度体系,加强军民资源优化配置,优化军民协同创新和技术转移体系几个方面入手,着力打通限制技术转移、人才流动、成果转化等的壁垒,在资源配置上加快推动军民融合,真正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国防科工局科技委副主任刘东奎介绍,“十三五”乃至未来的一段时间,我国将从重大项目、工程落地和应用层面对航天产业进行布局。“不久前提出的加快推进‘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与应用就是一项重要的布局。”刘东奎表示,作为信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感、传、知、用”四位一体的空间信息服务体系将为中国航天产业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获得更大市场需求和更好的发展环境。“走出去”参与国际航天市场竞争,能够倒逼行业提高市场化、国际化水平,加速军民深度融合和资源的统筹利用,能够为航天产业拓展出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的航天产业有望迎来新的、爆发式的增长点。 (文/吕武江 吴蕾蕾)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姜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