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专栏
 
湖北省省长谈湖北建设新农村、推进新型工业化等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3月06日   来源:湖北省人民政府

大力实施“三个三工程”
加快推进湖北新型工业化

湖北省省长  罗清泉

    为了加快湖北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湖北省委省政府从2004年开始全面实施“三个三工程”,即:实施“三个一批”,通过改革和调整,使一批大型国有企业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一批国有骨干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一批民营企业成为湖北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推进“三个一百”,重点支持100家大型工业企业和企业集团做大做强,重点培育100家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重点推进100个工业重点建设项目;落实“三个一律”,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审批制度改革,凡是可以下放的权力一律下放,凡是可以取消的收费一律取消,凡是可以精简的审批一律精简。“三个三工程”的根本出发点是把改革、调整、发展和环境建设紧密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政府宏观调控与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结合起来,把推进新型工业化具体落实到产业、企业和项目上,整体推进改革和发展,加快市场主体培育,增强工业经济发展的活力。

    “三个一批”的重点是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坚持把股份制作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国有资产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的步伐,由过去以劣势企业退出为主,向劣势企业与优势企业从竞争性领域同时退出转化,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股控股,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在政策上与其他企业一视同仁,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两年来,“三个一批”工作进展顺利。全省首批纳入改制为混合所有制的大型国有企业有50家,2004年完成改制任务的有15家,2005年基本完成改制任务的有14家,占比58%。目前正在进行改制的有1家。首批纳入转制的骨干国有企业有100家,2004年完成50家,2005年基本完成改制任务的有48家,占比98%。另外2家的改制工作目前正在进行之中。100家民营经济排头兵企业实力不断壮大,2005年完成销售收入278.1亿元,同比增长18.1%,高于上年同期3个百分点;实现利润19.7亿元,同比增长22%。部分民营排头兵企业跻身全国同行业前列,如枝江酒业公司销量已进入全国白酒行业前5名,巨宁公司生产规模已居全国同行业第四位。

    “三个一百”的重点是扶优扶强。充分发挥大企业、大集团的龙头带动作用,力争到2010年形成10个销售收入过100亿元、30个过50亿元、60个过10亿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加大中小企业“二次改制”力度,国有中小型企业退出国有系列和控股地位,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大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力度,继续抓好国债技改专项的实施,抓好“双高一优”项目建设以及一批重大技改项目的前期工作。两年来,推进“三个一百”初见成效。100家重点工业企业整体上保持较快增长,在全省工业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突出。2005年,全省100家重点工业企业累计完成销售收入2658.3亿元,同比增长24.5%;实现利税452.7亿元,同比增长20.3%;100家重点工业企业完成销售收入、利润、税金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的44.5%、67.5%、61.%。100家重点培育的中小企业成长加快,2005年,百家重点中小企业完成销售收入113.1亿元,同比增长30.1%,增幅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增幅 5.4个百分点;实现利润7.6亿元,同比增长34.1%,增幅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幅11.4个百分点。全省100个工业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已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并发挥效益。2005年完成投资222.5亿元,占年计划投资额的100.5%。目前大部分项目正按投资计划稳步推进,华新水泥集团武穴水泥生产线、宜化集团10万吨PVC、黄石华亿冷轧不锈带钢等54个项目已建成投产或部分建成。

    “三个一律”的重点是改善环境。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改革行政执法体制,积极推行相对集中处罚权和综合执法,克服多头执法、多层执法现象;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大力推进行政服务中心、发展环境投诉中心、综合招投标中心和财政国库集中收付中心建设,完善办事规则。我们明确要求,列入“三个三工程”企业的发展速度、经济效益、技改投入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两年来,“三个一律”工作稳步推进。在全省范围内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推进行政审批方式改革。全省已建立市、州、县、区行政服务中心103个,部分县、市还建立了乡镇行政服务站,初步形成了市、县、乡三级行政服务网络。通过实行“五制”、“六公开”运行程序,集中受理、限时办结行政审批项目,实现“一楼式办公、一窗式收费、一站式服务”,加快了政府向服务型转变,方便了群众和企业,优化了经济发展环境。不少地方和部门大胆探索,制定出台了《行政许可法》的配套制度,规范和公开行政许可的主体、内容、程序,实行依法依程序许可。进一步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规范收费行为,努力为社会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两年多来,“三个三工程” 初步发挥出龙头带动和重要抓手作用,促进全省工业经济克服了运行中的各种不利因素影响,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007.89亿元,同比增长19.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630亿元,增长16.2%;汽车、冶金等行业已成为年销售收入过千亿元和近千亿元的大产业;烟草行业年实现利税超过100亿元。十一五”期间,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走在中西部前列,努力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的总体要求,坚持“工业兴省”的工作方针,以建设现代制造业聚集区和高新技术发展区为目标,以加快形成电子信息、汽车、钢铁、石化等4—6个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支柱产业为重点,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整体提升工业竞争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将围绕四个方面的重点,更有成效地实施“三个三工程”。

    一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造。国企改革将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以资产重组为重点,优化资源配置。对正在推进的大型国有企业,积极创造条件,寻求战略合作伙伴,进行战略性、开放性重组,降低国有资本比重或退出控股地位,尽快转变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其中,生产经营比较平稳、产品与市场前景看好的国有大型企业,尽可能与国际500强的大型跨国公司,或国内500强、国内行业前3位的企业和企业集团,进行对接或重组,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加快推进省建总、省工建总、双环、三环、大冶有色等省属重点企业的改制重组工作,确保完成省属企业改革任务。全省中小企业改制面达到98%以上。做好主辅分离工作,精干主体,辅业改制,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等工作。抓好国有资产监管,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二是大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着力抓好四个配套工程。在新型工业化规划指导下,以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培植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着力点,以做长、做强产业链为主线,以壮大产业群、增强产业扩张力和竞争力为目标,继续大力推进行业结构调整。切实抓好“以质取胜”战略,推动和扶持精品名牌发展。重点支持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前景的汽车、钢铁、石化、烟草、医药、纺织、建材、食品等行业的调整和发展,构筑湖北工业振兴的产业基础。同时,着力抓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产业集群工程、县域经济特色工程、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等四个配套工程,用信息化改造提高传统产业,用信息技术武装制造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培育特色产业,抓好高新技术、科技型、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构建节约型社会。发展经济,既要有较高的增长速度,更要有不断提高的增长质量。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我省将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省是一个煤、油等资源严重缺乏的省份,更需要抓好节能降耗活动,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我们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走出一条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各项经济活动中注重科技进步,通过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变革劳动资料,改善劳动对象,调整经济结构,为促进我省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供基础力量和智力支持。

    四是深化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取消、调整和保留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搞好上下衔接,及时接收调整到地方的行政审批项目。按照《行政许可法》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确定的五项原则,进一步清理违法设定和变相审批的项目,抓紧研究公布允许保留的省政府行政许可项目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对于公布保留的行政许可项目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我们将规范审批程序,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明确各环节的标准、条件、权限、时限等。同时完善审批方式,提高审批效率,积极探索行政审批综合办公,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为申请人提供更快更好的服务。

    1 2 3  
 
 
 相关链接
· 湖北:多举措助农村特困劳动力培训转移
· 湖北统计局:05年湖北消费品市场运行的主要特征
· 湖北省政府召开工作会议部署省直部门预算工作
· 湖北省召开安全工作会议要求确保春节安全生产
· 湖北"两节"送温暖活动告一段落 送温暖成效显著
· 湖北省“十一五”期间将基本实现农村电影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