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文化部解读"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意见"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7月29日   来源:新华社

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进入攻坚期
——文化部有关负责人解读《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新华社北京7月29日电(记者周玮)推动国有院团以多种形式探索转企改制,各省2009年将至少完成一家省级院团转制,政府将着力培育综合性演艺集团公司,加快推动“同城合并”和“同城重组”——中宣部、文化部日前下发《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更加明确的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

    文化部有关负责人就这一意见进行解读时表示,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进入了攻坚期,意见针对目前院团改革面临的难题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重点培育新型市场主体

    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以来,国有院团转制试点工作取得了宝贵经验,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但总体而言,还处于“盆景”和“试验田”阶段,没有形成大面积的“百花园”和“丰收田”。

    针对当前演艺领域的实际情况,意见提出,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以多种形式探索转企改制,积极培育新型市场主体。

    转企改制的途径,意见规定了三种方式,一是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国有院团率先进行整体转制;二是鼓励兴办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和引进战略投资者,同步推进转企和股份制改造;三是暂时保留事业体制的院团可组建项目公司,推行市场化运作机制。

    为推进转企改制工作步伐,意见明确提出了院团转制的时间表:对市场发育相对成熟的歌舞、杂技、曲艺、话剧、地方戏曲等方面的国有院团,要确定转企改制工作进度,加大改革力度。除新疆、西藏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2009年底前都要至少完成一家直属院团整体转企改制;试点工作基础较好的地区,现阶段要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展开;2010年后,将国有院团转企改制工作向面上推开。

    “早改早受益”政策导向明显

    体现“早改革、早受益,早改革、早发展”的政策意图,意见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在资源配置上,意见提出,各地要充分考虑国有文艺演出院团大多底子薄、包袱重、体量小的现状,采取新建、改造、委托经营、租赁等多种形式,为转制院团配备相对固定的演出场所。支持转制院团与新闻媒体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拓展发展空间。

    在资金筹集渠道上,意见要求确保院团转制后原有正常事业经费继续拨付,并通过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等予以支持。推进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文化艺术发展基金,采取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和以奖代补等办法,加大对转企改制院团的资金支持力度,重点扶持精品创作生产和人才培养。鼓励各地采取多种方式为转企改制院团搭建投融资平台,完善演艺产业投融资体系。完善鼓励企业、个人捐赠文艺演出院团的税收减免政策,有效调动社会力量资助文艺演出院团的积极性。

    同时,意见还对转企改制院团参与公益性演出给予扶持,提出在同等条件下,政府有关文化采购项目可优先吸纳转制院团参加竞标。

    以整合资源推进结构调整

    计划经济体制下,文化领域条块分割、资源分散,不少地方按照行政区划和级次层层办团,造成国有院团“小而全”“散而弱”现象严重,导致大量的重复投资、重复建设,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很低。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现状,意见提出,把结构调整作为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切实整合资源、调整布局、优化结构、提高效益。

    对同一城市中不同层级重复设置的国有院团,意见要求,加快整合步伐。暂时不具备整体合并条件的,可以剥离经营性资产共同组建演艺企业。

    对无演出能力、长期完全依赖财政补贴生存的国有院团,意见提出,核销其单位建制,将符合条件的人员充实到文化馆、群艺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

    对演出剧(曲)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且目前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方重点国有院团,意见要求,可以与相关的公益性文化单位合并,原有财政资金用于扶持剧(曲)种传承和公益性展演活动。

    探索公益性演艺服务供给方式

    为进一步探索公益性演艺服务供给方式,意见提出,借鉴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有关做法,采取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服务、基层群众受惠的方式,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方针,推进县级院团转企改制,加强政府扶持,培育市场主体,探索农村演艺服务供给的新模式。

    为支持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演艺事业的发展,意见提出,建立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国有文艺演出院团的文化援助机制。加大对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资金支持。鼓励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文艺演出院团加强交流与合作。推动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引符合条件的大学毕业生、志愿者到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从事演艺服务。

    评奖指标增加经济效益比重

    “政府是投资主体,领导是基本观众,获奖是唯一目的,仓库是最后归宿”,近年来,由于一些地区和院团功利化色彩严重,把文艺评奖作为剧目生产的“指挥棒”,引发了社会对文艺评奖导向性的种种质疑。

    为改变这一局面,意见专门提出了“改进现行评奖机制”的规定。意见要求,扩大群众对文艺评奖的参与面,合理增加经济效益在评选指标中的比重。同时,意见还要求规范并压缩演艺评奖活动,完善其审批、登记、备案等制度。

    文化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将在近期调整和规范各类文艺评奖活动。与此同时,各类文艺评奖将把院团的市场拓展、演出收入等经济效益指标纳入评选标准;在艺术评奖中将探索群众与专家结合进行文艺评奖的新机制、新办法,充分发挥群众的参与和监督作用。

    给予人员安置足够政策空间

    “改到深处是产权,改到难处是人员。”改革中的人员安置,历来是最为重要和最令人关注的问题。为切实解决国有院团广大演职员工的后顾之忧,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意见在维护职工权益方面给予各地很大的政策探索空间。

    对于转制院团的人员安置,意见要求按照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原则,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大胆探索,采取灵活多样的办法,妥善解决转制院团人员安置问题。

    鉴于演艺行业的特殊性,意见要求研究制定符合演艺职业特点的转岗政策。对转企改制院团中有特殊贡献的演职员工,可探索实行期股期权等激励机制和办法,支持转企改制院团股份制改造时按照规范的办法吸收职工参股购股。

    对目前经营暂时存在困难的转制院团,意见提出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通过包括企业年金在内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解决转企改制后的养老待遇水平衔接问题。

    对于转制院团中年龄偏大、确有困难的演艺人员,意见提出,可安排到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单位,充实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所有院团将一视同仁

    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民营院团抓住机遇,以其运行机制优势,在面向市场、服务大众方面异军突起,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为此,意见明确肯定了民营文艺演出团体的市场地位,不但提出支持民营文艺演出团体与国有院团平等竞争、共同发展,而且倡导建立文艺演出院团和演艺产品的新型评价体系。意见要求,打破事业、企业界限,消除国有、民营差别,不论行政级次,以艺术生产水平、群众欢迎程度作为评价标准,确定重点院团,由国家予以扶持。

 
 
 相关链接
· 文化部11日召开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会议
· 文化部部长蔡武在天津市检查文化体制改革工作
· 文化部部长:实施“五项措施”推动文化体制改革
· 文化部研究提出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思路和六项措施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