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重庆深化投资融资体制改革纪实:山城十年换新颜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5月19日   来源:人民日报

    如果要问重庆直辖10年,变化最显著的地方在哪里?无论是常年生活在山城的“老重庆”,还是匆匆来往的“回头客”,都会异口同声地告诉你,是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

    的确,直辖10年,重庆几乎一天一个样,被誉为“三个月就要更换一版地图的城市”,这种变化让一些“老重庆”也跟不上“形势”,常常迷路。山城的路变宽了,高楼增多了。狭长的渝中半岛,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徜徉在解放碑商业圈中,崭新的大都会广场、新世纪商厦等直插云天。夜晚隔江远眺,高楼与青山并肩,灯火与明月争辉,恰似银河落山城。

    据统计,直辖10年,重庆市用于城市建设的投资超过1100亿元。一个地处西部、财政并不富裕的城市,何以在短时间内筹到这么多资金进行城市建设呢?

    破解城建资金难题

    重庆主城长江、嘉陵江交汇,千百年来对桥梁的渴望,一直是重庆人心中的一个结。1997年直辖之初,重庆市的财政收入不到60亿元,能用于城市建设的资金还不足3亿元。而修一座桥至少要花掉10亿元,由于财力薄弱,重庆人常常望江兴叹。

    不仅是路和桥,重庆的文化基础设施也有太多的欠账需要填补。直辖之初,重庆市没有一个像样的国际会展中心,也没有现代化的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更不要说一流的歌剧院和大戏院。修建这些大项目,动辄几亿元、几十亿元,如此巨大的投入,按照过去政府投入的惯例,需要等待多少年?没有人能说清楚。

    近几年,重庆市委、市政府创新思路,通过国债注入、土地注入、税收返还注入等多种方式,组建8大国有建设性投资集团,把原来以政府出面举债为主的投资方式,转变为以建设性投资集团向社会融资为主的市场化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体制,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投资格局重组重庆市城市建设投资公司是个典型个案。重庆城投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重庆市政府授权负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公司。由于组建初期没有形成良好的偿债机制,到2001年,城投公司需偿还的到期债务高达18.44亿元,而公司却基本没有偿债资金的来源,发展举步维艰。2002年6月,重庆市政府对城投公司进行了再定位,并根据新的定位重组城投公司。

    重庆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黄奇帆介绍,重组城投公司主要采取了四大举措:一是把原市交委管理的115公里主城区道路和市政委管理的96公里城市道路划转给城投公司,变存量为增量,扩大资产总量,提升信用水平;二是把建设城市污水厂、自来水厂留下的资产及债务全部划拨给水务集团,通过提高水价和污水处理费来平衡,剥离了城投公司8亿元不良债务;三是向建设银行以“存一贷二”方式获得9亿元中长期贷款,一次性回购了中信泰富50%的专营权,节约财务费用14亿元,优化了负债结构;四是市政府给城投公司注入部分土地,通过储备土地增值壮大企业资产规模。

    通过向银行贷款、发行中短期地方企业债券,到2006年底,城投公司的总资产由2002年的80亿元增至436亿元,净资产也由13亿元增至174亿元。城投公司在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在短短5年时间共投资200多亿元,先后承建了鹅公岩大桥、李家沱大桥等40多个重大市政项目,为重庆基础设施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2005年,重庆城投又同时开工建设朝天门大桥、珊瑚大桥等5座特大型桥梁,总投资超过130亿元。

    重庆市的许多老居民感慨地说:“过去重庆是几年造一座桥,如今的重庆是一年造好几座桥。”

    2006年,重庆市国资委直属的8大建设性国有投资集团实现投资额351亿元,连续4年投资额占全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的比重达到70%以上,资产总额已达到2000多亿元,被世界银行推崇为国内地方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范例。

    焕发城市土地生机

    少年宫、图书馆、科技馆、美术馆、国泰大戏院……近几年来,在重庆市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批重大社会文化设施纷纷落成,成为重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文化设施的建设得益于重庆市对土地的巧妙转换使用。

    2003年,为适应土地储备整治投融资体制改革需要,重庆地产集团应运而生。黄奇帆介绍说,市政府赋予地产集团四大职能:一是建立政府主导型土地储备供应机制,保证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通过市场运作机制进行土地整治,提供“熟地”交由政府拍卖,为政府积累建设资金;二是落实市政府关于土地开发整治的要求,为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提供新的耕地资源;三是承担市政府确定的廉租住房项目建设;四是结合土地整治,承担市政府交办的旧城改造任务。  

    重庆市地产集团成立4年来,加紧对城市拓展重点区域和改造地段的土地储备,通过“以时间换空间”的运作方式,构筑起了强大的融资平台,其资产规模由成立之初的4亿元增加到了264亿元。截至2006年底,地产集团为重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已投入182亿元。

    对重庆而言,能让有限的土地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为全国6大老工业基地之一,由于历史的原因,重庆主城区内聚集了一大批国有工业企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建成区的迅速扩张,有一大批工厂必须关闭破产和环保搬迁,“退二进三”,退城进园。这一大批工厂企业从主城区搬迁,既为工厂企业提供了改革发展的机遇和空间,又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土地资源。但是,工厂企业要关闭破产、要搬迁,主要可依靠的资金来源是原有工厂用地的转让出售;但工厂未关破,原有工厂用地就无法转让出售。而用地不转让出售工厂就没有资金转让搬迁。这就陷入了“鸡与蛋”、“蛋与鸡”的困境。

    如何走出这个困境呢?重庆市政府敏感地意识到,必须要搭建一个平台,形成一个杠杆,解决托底周转的资金问题。重庆市委、市政府科学谋划,详细论证之后,2004年3月18日,肩负资金周转和工业用地置换的平台、国有重点企业资产重组的杠杆、地方金融资产的管理三大功能的重庆渝富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渝富公司成立以后,通过市场化手段筹到最初的资金,以“时间换空间”,“时间换市场”的方式,预先垫付资金,统一收购需要关破、搬迁企业的用地。这种方式,一方面解开了破产企业无安置资金就无法破产,不破产则资产无法处置,搬迁企业无资金无法搬迁,不搬迁土地就无法拍卖的循环死结;另一方面,将分散的国有工业企业用地集中储备起来,根据规划和市场的要求,集中招标、拍卖、挂牌转让,起到土地周转和调控房地产市场的作用。

    短短三年,渝富公司向重庆市特钢公司、化医集团、机电集团、轻纺集团、外贸集团、茧丝绸等企业提供近70亿元资金,分别实现“三类”土地资产置换,促进了企业搬迁、改制和重组发展。重庆主城区内首批29户重点污染企业,将于今年内全部完成搬迁。今年3月18日,渝富公司又与重庆钢铁集团公司签订协议,出资约75亿元整体收购重钢环保搬迁后的7000余亩土地。由此,重钢就可以立即实施搬迁,一举解决重庆主城区污染问题和重钢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国有投资集团要为城市建设作贡献,自身必须持续健康发展,作为政府怎样加强监管?黄奇帆介绍说:一是“三个不”措施构筑防火墙,即财政决不为投资集团作担保,投资集团之间不能相互担保,各投资集团的专项资金不能交叉使用;二是“三大平衡”防范经营风险,即净资产与负债的平衡,集团现金流的平衡,投入与产出或投入与来源要平衡,由市国资委代表市政府严格把关。

    “全面加强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这是今年“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的寄语。他说:“重庆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真正使重庆城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山城市民有理由相信,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重庆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新闻办发布会介绍重庆直辖十年发展情况

    重庆市直辖十周年:以“法治政府”优化发展环境

这是重庆市渝中区上清寺路口鸟瞰

    2004年7月,重庆创建法治政府的“4+1”制度正式实施,《重庆市政府部门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重庆市政务信息公开暂行办法》《重庆市行政决策听政办法》《重庆市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审查登记办法》及《关于行政审批中违纪违规行为责任追究的规定》等制度从多个方面制衡政府权力,规范行政行为。2006年,这些举措获得了“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

    重庆直辖10年:推进新农村建设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围绕乡村公路、人畜饮水和农村通电等重点工程,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切实改善贫困乡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防止返贫。直辖以来,全市新建和改造乡村公路6.03万公里,贫困地区乡道通达率达100%,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业生产运输成本,有效地促进了贫困农村的商品流通;解决了399.5万人饮水困难;新增和改造基本农田110万亩;从根本上改善了广大农村地区的用电状况,降低了农村用电成本,减轻了农民负担。

    重庆调整区域发展战略确立"一圈两翼"发展新格局

    重庆市决策层今年调整全市区域发展战略,确立了“一小时经济圈”和渝东北、渝东南“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新格局。

    重庆1997年直辖后,确定了都市发达经济区、三峡库区和渝东南“三大经济发展区”,后来又确立了主城、渝西、三峡库区和渝东南“四大经济板块”。此次调整区域发展战略,旨在使重庆尽快建成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和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

    "十一五"期间重庆投资410亿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

    何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决定》明确:立足重庆、辐射西部,沟通国际国内市场,以水运为载体,以腹地为支撑,充分依托“一环八射”铁路骨架、“二环八射”高速公路网和“一大两小”机场的强大辐射作用,通过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有机衔接,利用长江、嘉陵江、乌江“一干两支”国家高等级航道的巨大通行能力,以高密度的集装箱班轮产生的聚集效应和优越的航运、金融、贸易、信息、口岸等服务,带动临港经济发展,使得重庆港形成对周边地区的产业聚集优势。

 
 
 相关链接
· 重庆拟在2012年前建立城乡统一户籍登记管理制度
· 重庆加大对秀山县锰矿开采和加工污染的治理力度
· 重庆的农民工今年每个月缴纳5元钱便可加入医保
· 重庆规范中职招生秩序 四名中职校长违规被免职
· 重庆市将买卖生源行为纳入商业贿赂范畴进行治理
· 重庆“十一五”将投资4.3亿元用于船舶污染治理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