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中国代表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各方立场进行盘点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12月08日   来源:新华社

中国代表盘点各方立场

    新华社印度尼西亚巴厘岛12月8日电(记者任海军 林小春)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司长苏伟8日下午举行记者会,对本次大会各方的立场进行了盘点,并批评了部分西方媒体曲解《京都议定书》(简称议定书)的行为。

    苏伟表示,议定书规定了主要工业化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指标,对此欧盟并不否认,而个别发达国家的态度出现倒退,它们希望改写议定书内容或重新开始减排问题的谈判。广大发展中国家则认为,议定书较好地反映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应该率先减排,为两百多年来的历史排放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苏伟对一些西方国家媒体曲解议定书的行为提出了批评。他说,一些媒体在报道中称,议定书已经过时,需要新的协议取代它,这是曲解。2012年到期的只是议定书第一承诺期,而并非议定书本身,议定书作为一种模式将长期存在,长期有效。他认为,西方某些媒体的报道别有用心,是对现有机制不满的表现,其意图是抛开议定书,另起炉灶,让发展中国家也参与强制减排。对此,77国集团加中国要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秘书处告知媒体采取中立立场。

    技术转让和资金问题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最大关切点。《公约》明确指出,发展中国家缔约方能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履行其在本公约下的承诺,将取决于发达国家缔约方对其在本公约下有关资金和技术转让承诺的有效履行。然而,发达国家在本次大会上对这两个问题的态度仍比较消极。

    苏伟表示,在技术转让问题上,一些发达国家的借口是减排技术都掌握在私营企业手中,有知识产权问题。发展中国家认为,这一问题可以通过财政、税收等激励手段解决,关键是发达国家是否有足够的政治意愿。在资金问题上同样如此。发达国家表示应通过市场机制解决,而发展中国家则呼吁发达国家拿出一部分财政收入,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自3日起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会议着重讨论《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在2012年到期后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安排。

  保护环境从小事做起 气候变化大会细节彰显主题

  新华社印度尼西亚巴厘岛12月8日电(任海军 林小春)从不打领带,到赠送植物等绿色礼品,再到12.8万名儿童递交“绿色脚印”,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的种种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举措,无不让人感到从小事做起就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涓涓细流。

    科学研究表明,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主要是人类过度使用化石燃料而导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居高不下造成的,日常生活排放的温室气体同样不可小觑。

    因此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政治家的行动、科学家的研究固然重要,但普通人也不能无动于衷。有时候细节能够决定成败,积小善方能成大德。

    例如,全世界20%的电力消耗是用于照明,其中40%的电力是老式白炽灯泡消耗掉的。在发光量相同的情况下,节能荧光灯不仅比白炽灯省电75%至80%,而且使用寿命能达到后者的10倍。全球如果都换掉老式白炽灯泡,那么就可以通过节能每年减排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7亿吨。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全球主要工业化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182亿吨。

    小汽车少开一公里,平均可少排放二氧化碳220克左右;放弃一次2000公里的飞机旅行,可以减排278公斤二氧化碳;将普通家庭室内温度冬天调低2摄氏度,夏天调高2摄氏度,一年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就将近一吨;如果每个汽车司机都注意保持轮胎适当充气,车辆能效就会提高6%——别忘了,全世界四分之一的能源用于交通运输。

    类似的小事还有不少,例如:拒绝使用塑料袋,以布袋或者可分解的植物原料制成的袋子取而代之,避免塑料袋降解产生温室气体;电器不再处于待机状态,不但有助于减排,而且也减少了电费支出;减少电冰箱开门的次数和时间,在城市家庭中,电冰箱的用电量约占电力消费量的四分之一,正确使用冰箱大大有助于节能减排;出行尽量步行或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穿朴素的衣服,选择源自天然材料的衣料……种种小事都能让你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气候变化问题目前已经关乎各国的国计民生,影响到世界经济发展和各国的共同繁荣,普通民众的衣食住行也无不受其影响。国家在行动,企业在减排,匹夫也有责。如果人人都不因善小而不为,那么应对气候变化终将取得大的成效。 

    新闻链接:食品里程和公平里程

    新华社印度尼西亚巴厘岛12月8日电(记者林小春 任海军)人们每天消费的食品要经过各种运输才能到达千家万户,而运输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之一,因此有环保者提出应该尽量消费本地的食品,并提出了食品里程这一概念。

    他们认为,食品所行路程越长,排放的二氧化碳越多,对气候的影响越大。在欧洲,一些环保组织近来甚至提出,要在食品包装上添加一种新标识——食品里程,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选择。

    率先提出食品里程这个词的英国伦敦城市大学教授蒂姆·朗说:“这是为了用一种简单的方法,强调食品从生产到消费者的过程中所隐含的生态、社会和经济后果。”

    从表面上看,食品里程与全球变暖之间的关系似乎毋庸置疑,但一些新研究提出了异议。新西兰林肯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要研究食品对全球变暖的影响,仅仅考虑食品里程是片面的,还要综合考虑各种投入等因素,比如用水量、生产方式、肥料使用、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运输方式、包装处理和存储过程等。

    在全面考虑了这些因素后,研究人员得出了令人惊讶的结论。以羊肉为例,在新西兰养羊,随后将羊肉海运到近1.8万公里外的英国,在这一养殖运输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均摊到每吨新西兰羊肉上不到700千克。而英国自产的羊,由于它们基本是吃饲料并圈养,因此每吨英国羊肉分摊到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2800千克,是前者的四倍多。也就是说,英国人吃新西兰羊肉更环保。

    可见,食品里程这一概念存在片面性。还有人担心,食品里程引入商业运作中,容易引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在这种背景下,公平里程的概念诞生了,公平里程完全是针对食品里程而言的,它要求全面考虑与食品相关的各种因素。

    总部位于伦敦的国际环境和发展协会提出建议:消费者不仅要看食品里程,还要看食品产地。该协会说,英国每天消费产自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的水果蔬菜超过200万美元,这些消费养活了当地100多万贫困农民,限制英国消费者的选择将给这些农民的生活带来困难。

    数十国贸易官员就气候变化问题举行非正式对话

    新华社印度尼西亚巴厘岛12月8日电(记者张小军 高寒青)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正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来自世界各国的贸易官员8日在此间就气候变化问题展开非正式对话,以寻找清洁能源技术转让的合理途径。

    他们还将讨论贸易政策如何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澳大利亚贸易部长西蒙·克林说:“这不仅是我们解决环境问题的需要,也是在处理气候变化问题中出现的商机。”

    印度尼西亚贸易部长冯慧兰说,此次对话仅仅是开个头,很多国家的贸易部长们开会讨论气候变化问题实属难得。

    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数十个国家的高级贸易官员出席了会议。会议为期两天,将于9日闭幕。

    中国青年“身体力行”声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新华社北京12月8日电(记者崔静、李民)来自中国24所高校的1000多名青年学生8日在中国22个省区市同时展开主题为“为我们的未来降温,从一度电开始”的联合行动,号召更多中国青年人“身体力行”,加入到节能减排、减缓全球变暖的行动中来,并以此声援正在印尼巴厘岛召开的2007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在北京,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中国高校的近20名青年学生,在天坛祈年殿前放飞一只许愿风筝,学生们亲手在白色风筝上用橄榄枝、树叶等形象绘出“COOL”(凉爽)的字样,并按下自己的手印,祈愿全球各国政府及时采取行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使世界清凉下来。

    在重庆,青年学生们自制地球模型,勾画出各大洲的轮廓,向公众展示气候变化引起的全球环境问题;南京的青年志愿者登上紫金山,在山顶向公众开展气候变化科普展览;江西的青年志愿者以骑单车的方式呼吁减少化石燃料燃烧;新疆的青年学生走进风力发电厂参观学习……

    “我们希望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更多的人,每个人都是节能减排行动的参与者,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很简单的方式为减缓全球变暖作出自己的贡献。”在北京参加许愿风筝放飞活动的中国矿业大学学生包忠碧说。

    “在2007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之际,我们希望借此活动发出中国青年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声音。”此次活动的组织者、中国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的发起人李立表示,将在此次活动结束后把中国青年在各地开展活动的现场图片传给正在巴厘岛参加会议的中国青年志愿者,通过他们的展示,让与会的各国领导人和专家看到中国青年为节能减排所做的努力。

    中国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还于8日当天集齐了2008份由中国青年填写的“节约一度电行动承诺卡”。青年们承诺将在未来的生活中采取节水节电、减少或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具、尽量使用双面打印、推行再生纸等“绿色行动”。

    “这些承诺卡体现了中国青年践行节能减排的决心,也代表了我们对2008年绿色奥运的祝福。”李立说。

    中国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是由北京大学清洁发展机制研究会、中国大学生环境组织合作论坛等7个青年社团共同发起成立的中国青年公益环保组织,旨在引领中国青年开展有关应对气候变化的活动,在广大青年学生中推广节能减排理念。

    可再生能源正从“替代能源”向“主流能源”转变

    新华社印度尼西亚巴厘岛12月8日电(记者林小春 高寒青)“21世纪可再生能源政策网络”论坛8日在这里发布报告说,可再生能源正迅速从“替代能源”向“主流能源”转变,2007年全球相关投资估计将超过1000亿美元,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发展迅速。

    报告说,目前全球发电能力约为4.3万亿瓦,而不包括大型水电站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就达到约2400亿瓦,这等于每年避免50亿吨的碳排放,如果把大型水电站计算在内,可再生能源的发电能力超过1万亿瓦。

    报告指出,近两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行业保持了高速增长。比如,风能获得的投资最多,其发电能力从2000年开始以每年25%至30%的速度增长,2007年达到930亿瓦,这是1997年的11倍。太阳能热发电和生物能源发电能力也以每年15%至20%的速度增长。

    报告提到,中国是太阳能热水器第一生产大国;中国小型水电站数量众多,增加迅速;小型可再生能源项目正继续融入中国农村能源体系。

    报告还指出,巴西、印度、埃及、伊朗、摩洛哥等发展中国家也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比如巴西在乙醇燃料项目上位居世界前列。

    “21世纪可再生能源政策网络”论坛在可再生能源方面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全球性的政策交流机制,并在政府、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及产业协会等之间发挥了纽带作用。该论坛从2005年开始每年发布一份有关可再生能源的全球情况报告。

    发展中国家呼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新华社印度尼西亚巴厘岛12月8日电(记者齐紫剑 高丽)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正在这里举行,据会议消息人士8日说,在会议讨论中,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呼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和技术转让,并认为无须将一些国家提出的“自愿性贡献”建议纳入到相关谈判中。

    据消息人士说,包括77国集团成员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建议建立一项多边合作基金,以资助发展、传播和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环保技术。这些发展中国家认为,在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技术转让非常重要。这项建议还要求有关方面,特别是发达国家提供技术和财政援助,以帮助相关的技术框架安排得到执行。

    在会议上,欧盟代表团表示,发达国家应继续起带头作用,承诺在2020年前,发达国家集体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至少减少30%,并考虑在2050年前,减少至 60%到80%。

    此外,在会议上,有国家提出希望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作出“自愿性贡献”,一些发达国家希望将这一建议包括在有关《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结束后相关安排的谈判中。但是,多数发展中国家认为,“自愿性贡献”已经包含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相关条款中,因而不必采取额外的步骤。

    与会代表还讨论了技术转让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可操作性问题,以及如何买得起、用得上这些技术等问题。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自3日起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会议着重讨论《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在2012年到期后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安排。 

 
 
 相关链接
·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成记者会的热门词
· IPCC主席帕乔里肯定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努力
· 联合国官员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立场反映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观点
· 中国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水资源管理问题
· 中国代表要求加强《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实施进程
·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历时两年研究制定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