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框架中,维护金融稳定分为监测和分析金融风险,评估和判断金融稳定形势,采取预防、救助和处置措施及推动金融改革三个层面。第一,对金融风险进行监测,密切跟踪和分析宏观经济环境、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生态环境及其变动情况。第二,按照有关评估标准和方法,评估和判断宏观经济环境、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生态环境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第三,根据评估和判断的结果,采取应对措施。在金融运行处于稳定状态时,充分关注潜在风险,采取预防措施;在金融运行逼近不稳定的临界状态时,采取救助措施,对有系统性影响、财务状况基本健康、运营正常、出现流动性困境的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并通过重组和改革,转换机制,促使这些机构健康运行;在金融运行处于不稳定状态时,积极迅速采取危机处置措施,对严重资不抵债、无法持续经营的金融机构,按市场化方式进行清算、关闭或重组,强化市场约束,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经济和社会稳定。同时,针对薄弱环节,及时推动经济体制、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生态环境方面的改革,通过全方位的改革促进金融稳定。
维护金融稳定需要有效的政策、工具和制度。结合国际经验和教训,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和其他部门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的实践,我们认为,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稳定政策、工具和制度安排主要包括:政治保障;利率、汇率、流动性支持、资本账户管理、舆论引导或道义劝告等工具;支付体系支持、法治支持、审慎监管、投资者保护制度、监管协调机制等制度安排。中国人民银行与其他部门密切合作,利用这些政策、工具和制度,维护金融稳定。
首先,政治保障是维护金融稳定的基础。党中央、国务院对金融稳定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各级地方政府的密切关注和积极应对、各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和具体落实是维护中国金融稳定的最重要的政治保障。
其次,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赋予的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责,中国人民银行综合运用利率、汇率、流动性支持、资本账户管理、支付体系支持等工具和制度,为金融机构和市场的稳健运行创造良好环境,维护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其中,利率工具是指在金融不稳定期间,中央银行通过降低或提高利率来稳定银行存款或防止资金大规模进出。汇率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通过稳健和前瞻性的汇率政策,为金融稳定提供良好的汇率环境。流动性支持是指中央银行对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资金支持。资本账户管理是指中央银行监测跨境资金流动或为应付金融恐慌而采取的管理措施。支付体系支持是指通过完善支付结算体系,确保资金在市场主体间正常周转。
在金融风险的苗头出现时,舆论引导或道义劝告是非常重要的工具。有关部门可以采用公开或非公开的方式与投资者、金融机构及相关方面及时沟通,传达政策意图,督促金融机构稳健经营,防止金融恐慌,维持市场信心。
最后,为维护金融稳定还需要各相关部门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和制度建设,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其中,法治支持是指建立健全投资者保护、打击金融犯罪、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等法制体系并保证其有效实施。审慎监管是指监管机构制定和实施审慎监管政策,是促使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稳健运行的核心环节。投资者保护制度是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证券投资者保护制度和保险保障制度,保护投资者权益,提高投资者的金融风险意识。监管协调机制是指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和金融监管机构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国内与国外之间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监测和处置的协调机制。为了维护金融稳定,还需要加强其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完善公司治理,提高会计和审计标准,加强信用制度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