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工程大大加快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治理的步伐,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据水利部第二次全国水土流失调查和年度监测结果表明,我国水土流失面积有所减少,由过去的367万平方公里,下降到目前的356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强度也不断减轻。近年来,全国大江大河土壤流失量大幅度减少。据长江水利委员会监测报告,2003年长江上游宜昌水文站年输沙量减少了80%,主要支流的输沙量低于多年的平均值。其中寸滩以下各站的平均含沙量减少了50%-79%。专家认为,长江输沙量减少,退耕还林工程功不可没。
四川省1999年-2004年实施退耕还林1200多万亩,据他们调查,累计减少土壤侵蚀量是2.67亿吨,年均减少0.53亿吨,占全省森林年滞留泥沙总量近1/4,长江支流泯江、涪江每立方米河水含沙量分别下降了60%和80%。据贵州省对10个县的定位监测,年均土壤侵蚀模数由退耕前的3325吨/平方公里减少到2003年的739吨/平方公里,下降了78%。据水利部门监测,黄河龙门水文站在年径流量近似的情况下,输沙量由1998年的4.48亿吨降为2002年的2.35亿吨,减幅达47.5%。可以说,退耕还林工程为我国生态建设步入“治理与破坏相持阶段”做出了重要贡献。
退耕还林不仅改善了生态状况,同时也为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贡献。一是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大大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退耕还林工程几年来使3000多万农户1.2亿农民直接受益,还保障和提高了工程区及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另外,正是由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六年来,通过林草结合、林药结合、林材结合等等,大大改变了过去的种植结构,增强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后劲。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退耕还林起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在近几年来全国粮食单产下降3.67%、总产量下降15.9%的情况下,西部地区粮食单产由1999年的497斤/亩,提高到2003年526.8斤/亩,粮食总产量仅仅下降6.3%,一些地方还实现了减地不减收。退耕还林重点区域通过退耕还林确确实实做到了减地不减收。同时,通过实施退耕还林,不仅使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生态意识明显增强,更重要的是使他们看到了改变现状的希望和契机,使其生存、生活和发展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正因为如此,所以退耕还林深受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的热烈拥护,被大家誉为“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得到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热烈拥护,工程进展顺利并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我们总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经验:一是退耕还林工程在确保生态效益优先的情况下,与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紧密结合,维护了广大退耕农户的根本利益。二是退耕还林与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禁牧舍饲结合起来,改善了退耕还林地区的生存、生产和生活条件,保障了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三是国务院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国务院有关部门及各地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规程和标准,使工程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四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将退耕还林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五是各级林业部门认真履行工程实施主管部门的职责,严把设计、种苗、质量、验收“四道关”,狠抓责任落实、管理监督、指导服务、科技支撑“四到位”,保证了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实施。
但目前工程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工程规划滞后,给各地实施带来了很大困难;工程的后续补助政策不明确,配套措施不到位,巩固成果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补植补造和工程管理经费缺乏,基层难堪重负,导致工程管理不到位。另外,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和执行层面上还有一些问题,比如少数地方干部和群众对退耕还林政策把握不准,生态优先未能充分体现;基层管理不规范,个别地方在政策兑现环节出现了一些违纪现象等。我们将从事关我国生态建设全局、事关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科学规划,完善政策,加强指导,强化管理,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的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