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嫦娥一号发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各系统状态良好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10月23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西昌10月23日电(记者 孙彦新、李宣良、白瑞雪)23日在西昌进行的嫦娥一号卫星绕月探测飞行任务情况介绍会上,有关科技人员介绍说,卫星发射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根据天气预报,未来数天发射场天气情况适合卫星发射。

    有关技术负责人介绍,2004年初正式立项至今,绕月探测工程经历方案设计论证、初样研制、正样研制和发射实施4个阶段。

    嫦娥一号卫星和用于发射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分别于两个月前和一个月前进入发射场,先后完成了单元测试、分系统测试、系统测试。从测试厂房转到发射塔架后,又进行了各系统间的联合测试,并进行了多次状态总检查。

    10月23日,记者们在发射场附近采访。新华社记者 王建民 摄

    目前各系统状态良好,记者23日下午在现场看到,各岗位科技人员精神状态饱满,发射各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

    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发射前12小时将进入发射程序,目前仍瞄准24日至26日的窗口前沿发射。

绕月探测工程地面应用系统已具备执行任务能力

    新华社北京10月23日电(黄全权、何宗渝)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有望24日发射升空。绕月探测工程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李春来对新华社记者表示,地面系统已于2006年12月份完成了整个系统的研制和调试以及联调,经过大半年的演练、质量复查及各项验证后,目前已经具备了执行任务能力。

    绕月探测工程地面应用系统总部设在国家天文台。目前,各部门、人员已全部进入“工作状态”。

    在我国即将实施的绕月探测工程首次飞行任务中,地面应用系统的核心任务是进行数据接收和处理,并最终完成绕月探测工程既定科学目标所规定的任务。

    “从目前情况看,我们设在北京密云和云南昆明的两个地面站能够把嫦娥一号卫星发回来的数据完全接收下来。”李春来说。“另外,我们可以对星上有效载荷的工作状态进行实时的监视。”

    据了解,嫦娥一号卫星探测数据经地面站传回来以后,地面应用系统将开展科学数据的存储、归档、备份、授权发布。还将把科学数据处理成科学家及一般公众能够看得懂的“产品”。

嫦娥一号卫星实现国内外三网一体联合测控

    新华社北京10月23日电(记者 徐壮志、黄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朱民才23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嫦娥一号卫星将由我国统一S波段航天测控网、天文测量网和国外航天测控网三网一体联合测控。

    参加嫦娥一号卫星测控任务的统一S波段航天测控网包括: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及其所属厦门站、青岛站、喀什站,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及其所属远望二号、三号测量船,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所属各测站。

    朱民才介绍,我国现有航天测控网只能用于36000公里以下的各类地球卫星和载人航天测控,月球距离地球的平均距离为38万公里,因而嫦娥一号卫星的测控出现3大难点:一是信号衰减大,月球卫星比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信号弱127倍;二是卫星对地面指令难以实时响应,电磁波的传输速度为30万公里/秒,地球至月球单程延时1.3秒;三是地球自转使我国国土测控站一天最多只能跟踪卫星10小时左右。

    “绕月工程论证期间,测控系统一度成为制约整个工程的瓶颈。”朱民才介绍,为了实现又快又省的目标,科学家们提出引入天文测量手段,并加强国际合作,以解决这一难题。

    天文测量网包括:国家天文台北京密云站和乌鲁木齐天文站,上海天文台及其所属佘山站,云南天文台昆明站。

    另外,在嫦娥一号卫星任务中我国首次利用国际联网对航天器进行深控。欧洲空间局的库鲁站、新诺舍站、马斯帕拉马斯3个测控站,以及智利的CEE测控站,将采用国际通用的传输协议提供测控支持。

    朱民才说,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作为测控指挥部,专门研制了三网联合测控的软件,并通过一年多时间对在轨运行的航天器开展联合测控,验证了三网一体联合测控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嫦娥”征途漫漫 需要10次“保驾护航”

    新华社北京10月23日电(记者 曹智、徐壮志)“从地球到达月球轨道至少需要10次较大的轨道控制,嫦娥一号卫星飞行控制是目前我国发射的航天器中最复杂的。”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专家23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介绍。

    嫦娥一号卫星燃料的重量约占总重量的一半,奔月过程中发动机至少需要长时间点火10次,下达各种指令2000多条。相比之下,我国发射的神舟六号飞船仅需3次左右的轨道控制,下达200至300条指令。

    北京航天飞控中心总体室主任助理陈显峰详细介绍了卫星发动机10次点火控制的全过程:

    第一次点火,抬高近地点:火箭把卫星送入轨道约一天后,地面注入指令,卫星主发动机点火实施变轨,将近地点抬高到约600公里,让卫星经过测控站上方时速度相对减少,便于后续控制。

    第二、三、四次点火,让卫星不断加速:这3次变轨目的都是加速,每变轨一次,卫星的速度就增加一点,通过3次累积,卫星加速到10.916公里/秒以上的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的最低速度,向月球飞去。

    第五、六、七次点火,修正卫星的飞行方向:从地球扔一块石头到月球上的概率,相当于用步枪击中20公里外靶子靶心的难度。要知道,即使是奥运射击冠军,超过两公里也很难打中10环。因此,嫦娥一号卫星计划在地月转移段的第17小时、41小时、90小时前后,3次发动机点火进行中途修正。

    第八次点火,紧急“刹车”捕获月球:当卫星终于看到月球的时候,如果不能成功“刹车”,就会沿切线与月球擦身而过,飞向距离地球200万公里以外的深空,永远错过与月球“约会”的机会。因此,“刹车”控制被看作是最关键也是风险最大的一次,决定着嫦娥一号卫星能否成为一颗月球卫星。

    第九、十次点火,建立精确的绕月工作轨道:通过这两次变轨,卫星建立起周期为127分钟的绕月球两极飞行的圆形轨道,完成调整姿态,使科学探测仪器对准月球进行探测,太阳帆板对准太阳吸收太阳能,天线对准地球传输数据和接收指令。至此,卫星完成总里程100多万公里的奔月行程,开始科学探测工作。

发射卫星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

    新华社西昌10月23日电(记者 孙彦新、李宣良)有关专家23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发射卫星不会污染环境,更不会对周边居民造成健康危害。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组建37年来先后进行45次航天发射,附近百姓尚未有一起健康受影响的情况发生。”

    航天专家介绍,至少有3点保证发射周边环境不受污染:第一,火箭发射时所使用的燃料“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虽然对动物有中等毒性,但在点火起飞时燃烧得非常充分,燃烧产生的主要成分如水、氮气、二氧化碳、氢等物质均没有任何毒性;第二,点火时火箭底部喷出的尾气绝大部分被导流槽里数百吨的水吸收,导流槽里的水经过场区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再经过三道严格化验检验,各项指标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才排放;第三,每次发射完15分钟后,中心环境监测组到发射台进行大气监测时,监测不到任何大气污染的数据。

    记者在距离发射场仅两三公里的八一村、那基村等地采访时发现,当地村民对卫星发射已经习以为常,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村民健康状态和平均寿命逐年提高。

    近几年来,西昌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当地环境不仅没有任何恶化趋势,反而越来越好,“航天发射游”成为当地一大特色,邛海等周边旅游景点黄金周期间日接待量累计超10万人次。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在即,西昌旅游局的统计表明,连日来西昌市日均接待游客已超过3万人次。

中国古代有关月亮的诗词 新华社发

探月历程纪实:人类零距离触摸月球脚步缓慢而艰难

    明朝万历年间,一个名叫万户的官员,将自己绑在椅子上,点燃了椅背上的47支火箭——在这位人类历史上第一位有记录的航天事业实践者粉身碎骨600多年之后,月球上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嫦娥"奔月飞控指挥部设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前数千名群众将按计划进行疏散

                 探月:四大科学目标拉开中国深空探测新时代序幕

                 国防科工委:"嫦娥一号"计划10月24-26日择机发射

                 解放军气象水文部门已做好"嫦娥一号"发射前准备

                 气象局:空间天气利于“嫦娥一号”10月下旬发射

                 四川省气象局启动“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气象服务

                 解读百姓身边太空文明:航天技术 人生何处不相逢

【 图    片 】



月球背面以中国古代人名命名的月坑



月球概貌



荒凉的月球上蕴涵丰富的资源



"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工作准备就绪



“嫦娥一号”计划于10月24日至26日择机发射


 
 “嫦娥一号”发射步骤示意图



“嫦娥一号”模型首次公开亮相


 
“嫦娥”带热航天展



漫画:“嫦娥”奔月

【 背 景 新 闻 】

 中国首颗探月卫星10月24日至26日择机发射

 专家表示:"嫦娥奔月"并非以往探月的简单重复

 火箭专家:4项技术保"嫦娥"发射任务顺利完成

 我国将借助4个国外测控站对嫦娥一号进行测控

 80余条通信链路确保"嫦娥"测控网畅通无阻

 嫦娥一号卫星发射首次引入天文测量手段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25项技术改造迎"嫦娥"发射

 10月份是西昌发射卫星“黄金季节”

 气象保障为卫星发射选准“窗口”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进入前所未有的高密度发射期

 绕月探测工程地面应用系统已具备执行任务能力

 嫦娥一号卫星实现国内外三网一体联合测控

 远望号船队布阵南太平洋只待“嫦娥”飞天

 “嫦娥”征途漫漫 需要10次“保驾护航”

  天文爱好者观测到嫦娥一号卫星的可能性极小

  航天科普:嫦娥一号卫星为什么在西昌发射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全接触

  绕月探测工程由五大系统组成

  中国的“长征”火箭家族

  长征三号甲火箭迄今已成功实施14次发射

  兼容性和可靠性决定长征三号甲"承担重任"  

  5大因素推动航天大国关注月球探测

  中国航天正揭开昔日神秘的面纱

  航天器的发射窗口是如何选定的?

  “嫦娥”飞天需要什么气象条件?

  嫦娥一号卫星发射窗口“有讲究”

 “嫦娥”工程面对哪些风险?

  近期世界发射的月球探测卫星

  世界各国深空探测活动一览

  无人月球探测的多种方式
 
 
 相关链接
·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全接触:"嫦娥"即将奔月的地方
· 火箭专家:4项技术保“嫦娥”发射任务顺利完成
· 探月历程纪实人类零距离触摸月球脚步缓慢而艰难
· 探月:四大科学目标拉开中国深空探测新时代序幕
· 解读百姓身边太空文明:航天技术 人生何处不相逢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