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交流材料之二
勇于创新 服务社区
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成都市武侯区玉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06年2月24日)
玉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由基层医院改造而成的一所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工作人员28人,其中,医生全部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设有全科诊室以及儿童保健室、妇女保健室、化验室、观察治疗室、康复室、药房等,以家庭医生为核心提供综合服务;能够开展血尿便三项常规、B超、心电图等检查,备有400种常用药。2000年,建立了以计算机局域网为基础的管理和服务流程系统;2001年,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通过六年实践,探索出一条维护居民健康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道路。
一、加强社区预防保健,做城市公共卫生的基础平台
(一)搞好社区防疫。我中心承担辖区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建立了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的疫情计算机网络直报系统,成为城市防疫的前哨,中心对辖区传染病疫情和人口死亡情况的及时报告率达100%。在抗击非典中,排查外来人员137名、监测发热人员423人次,并负责辖区所有诊所发热病人的归口管理,在维护公众健康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2005年,中心管理儿童计划免疫1898人,其中,流动儿童325人。为准确掌握流动儿童的底数,确保适龄流动儿童按时接种疫苗,建立有效的人群免疫屏障,中心医务人员定期深入社区居委会和辖区内的农贸市场调查摸底,及时掌握外来儿童的流入和流出情况。在全市外来流动儿童疫苗接种率抽样检查中,玉林辖区外来流动儿童的疫苗接种率达到92.8%,处于全市先进水平。
(二)加强社区慢病防治。当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导致我国城市居民身心虚弱、残疾、死亡和医药费用大量支出的主要疾病。我中心将慢性病防治作为一项重要职责,按照科学的流程,对患重点慢性病的居民实行一对一的规范化健康管理,利用中、西医技术,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就医,合理安排日常生活,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方式。目前,接受我中心管理的慢性病患者2880人,其中高血压患者1630人,糖尿病患者410人,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239人。通过我们的努力,慢病患者的健康状况得到改善,急性心肌梗塞、中风等严重并发症开始减少。
(三)开展社区妇幼和老年保健。2003年,中心启动外来流动儿童和孕产妇社区系统管理。一年后,管理人数达到355人,比系统管理前增加4倍。2005年,中心提供儿童保健7113人次,管理体弱儿21人;产后家庭访视123人,妇女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4032人次,使生活在玉林辖区的儿童和孕产妇得到了方便、科学的健康呵护,为儿童的生长发育提供了经济、有效的医学保障。此外,还为3251位60岁以上老年人建立了健康档案,提供咨询、出诊、健康管理等服务。
(四)推进社区健康教育。我中心始终把向居民普及自我保健常识,帮助居民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作为首要任务,积极开展社区健康促进。中心定期举办健康讲座,免费提供健康咨询,开展重点人群艾滋病干预。根据中老年人喜欢打扑克的特点,把营养保健常识印制在扑克牌上,在社区中广为派发,使群众在休闲娱乐时也能获得保健知识。在临床诊疗中,实行健康教育与药物治疗双处方制度,为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临床预防指导,将预防和医疗有机结合起来,患者既得到医治,又懂得了预防相同病症再次发生、发作的知识。2005年,中心还邀请四川大学的医学专家深入社区讲授儿童保健、妇女保健等知识13次,深受广大居民欢迎。
(五)强化社区公共卫生监督。中心在街道办事处派驻公共卫生督导员,协助开展食品卫生监督、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等工作,推动了玉林健康社区建设。2005年,中心提供职业病体检1422人次,中小学生体检41234人次。
二、提供“小病”医疗,缓解居民看病难、看病贵
(一)加强业务技术培训。中心十分重视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每年轮流安排业务骨干参加全国性的学术培训,中心医务人员全部参加过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岗位培训。在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帮助下,中心还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人员到四川大学的有关医疗卫生机构进修学习。
(二)重视规范化管理。中心在继承医院管理制度优点的基础上,针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家庭医生团队服务规范》、《家庭病床管理规范》、《双向转诊技术规范》、《上门访视规范》等。为规范服务和管理流程,还实行了计算机管理,医生对居民家庭和个人进行动态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通过局域网随时了解每位员工的工作情况,自动进行绩效评估。
(三)提供价廉方便的基本医疗服务。2005年,中心出诊1028人次,为辖区居民提供了39880人次的社区门诊服务,比2004年增长21.6%,而次均门诊费用仅67.7元,显著低于本市大中型综合医院,初步做到以较为低廉的费用提供优质诊疗服务,取得了社区居民的信任。中心还承担了政府赋予的贫困居民社区医疗救助任务,辖区的贫困居民在中心接受“小病”医疗和政府规定的预防保健,有关费用由救助对象个人同政府的医疗救助基金按比例分担,通过中心的转诊还可以享受医院的“大病”救助。目前,辖区的低保人员、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军烈属、下岗人员全部纳入中心的健康管理范围,健康档案建立率达90%。
三、主要经验和体会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完善政策是关键。区委、区政府连续多年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纳入为民办实事的目标任务,形成政府领导、街办搭台、卫生主管、各方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特别是2005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建立和完善城乡卫生体系的决定》,提出政府按每个居民每年5元的标准补助社区公共卫生的政策;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具体落实省里的政策;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决定》,对社区预防保健实行年人均8元的财政补助政策,中心2005年得到政府专项拨款68万元,扭转以医养防的局面,调动了医务人员做好预防保健的积极性。
(二)社区参与、共同推动是基础。中心通过社区卫生理事会定期与辖区街道办事处沟通,街道办事处经常反映居民诉求,引导中心根据居民意见不断改进服务工作,每年还投入10万元支持优抚对象的健康管理,并在入户调查和健康教育等活动中积极配合,形成共同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促进社区健康的良好格局。
(三)实行人事分配改革、保持效率是途径。中心实行全员聘用制,中心主任由区卫生局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任期三年;其他人员由中心主任聘用,实行系统内外招聘相结合,聘期一年。中心实行按需设岗,合同管理,双向选择,绩效考核,同工同酬,对责任心不强、不能胜任工作的人员予以解聘。自2000年中心设立以来,共辞退员工9名,建立了优者进、劣者去的管理制度。中心实行岗位薪酬制,个人收入与服务效绩紧密挂钩,激发了员工为民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年的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确实需要,真心欢迎。本次会议之后,我中心将继续发扬创新精神,在政府领导和支持下,深入探索有效维护社区卫生服务公益性质的运行机制,从制度上杜绝医务人员利用医患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在服务过程中重治轻防、诱导需求、过度医疗、加重患者经济负担的行为,做维护居民健康、促进卫生公平的忠诚卫士,做真正的公共服务提供者,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