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交流材料之九
加强领导 优化结构 创新机制
全面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
江苏省人民政府
(2006年2月24日)
近几年来,我省认真贯彻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目前,全省所有市辖区和县级市都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800个,基本覆盖了所有城市居民。2005年全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为群众提供门诊服务3382万人次,上门服务200万人次,妇幼保健服务196万人次,预防接种310万人次,残疾人康复服务9万人次,开设家庭病床3万张,建立健康档案319万份;建设惠民医院和惠民门诊380多个,提供城市困难群众优惠服务92万人次,减免医药费用2400多万元,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缓解群众看病困难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加强组织领导,努力为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创造良好条件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坚持把这项工作作为加快富民强省和“两个率先”(在全国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措施,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扶持措施,创造良好条件。省委、省政府明确把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十五”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十一五”规划建议,主要负责同志多次深入社区检查指导工作,并对机构建设、人才培养、规范服务等重点工作亲自部署推动。建立了省、市、区三级社区卫生工作领导小组或专家技术指导组,着力研究解决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2005年6月,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通知》,并专门召开全省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提出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建立了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街道负责、卫生行业管理的工作机制。从2002年开始,各地先后设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套和人才培养。省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困难地区设备配套以及全省人员培训经费补助;要求城市卫生事业基本建设投资优先用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改造与建设;二、三级医院药品收支结余部分的10%用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医保定点机构,参保人员自付比例分别比二、三级医院低15%和25%以上;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改进定价管理方法,引导患者向社区流动,2005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和住院次均费用比三级医院分别低65元和1040元。市、区政府还安排专项资金,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对各种类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给予同等标准补助,调动了社会资本参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积极性。
二、调整优化结构,着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
(一)优化资源结构。重点是整合现有社区卫生资源,加快建设一批就医环境较优、服务质量和社会效益较好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几年来,我们结合行政区划调整,打破部门和所有制界限,推进区域内整合、总体上优化,相继撤销合并一、二级医院360所,以及门诊部、卫生所、计划生育服务站、残疾人康复中心500多所,并对320个企事业医疗卫生机构进行重组改造,建成符合要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同时,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引导优质卫生资源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大中型医院在社区建立卫生服务机构120多个。
(二)优化人才结构。深化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全科医学教育,为社区培养600余人。开展医学本科生毕业后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培养社区卫生服务业务骨干;分批将400名全科医师送到大医院急救中心进行半年脱产轮训,充分利用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资源大力开展社区卫生人员岗位培训。省市区都设立专项经费,对培训合格人员给予补助,目前全省有5700多名全科医师和社区护士取得社区卫生服务上岗资格。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先后选派近100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骨干到荷兰、日本、澳大利亚等地接受为期半年至2年的培训。建立社区卫生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制度,鼓励专科医务人员转为全科医师和社区护士,近300名医务人员晋升为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组织城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技术骨干轮流到社区工作,并对到社区工作的高级职称医务人员适当推迟办理退休手续。
(三)提升服务层次。着力在强化综合服务、连续服务和上门服务上下功夫,引导门诊服务下沉社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服务量已占总门诊量的25%以上。强化综合服务,就是按照“六位一体”的要求,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医疗和康复等卫生服务。特别是适应医学模式的变化,突出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实施综合防治和群体性干预。强化连续服务,就是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居民健康档案,全面掌握居民个人健康状况,对16万老年慢性病人实行了不间断的健康管理,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仅高血压并发症就降低了20%左右;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区域医疗中心建立稳定的双向转诊关系,为转回社区的康复期病人提供连续的跟踪服务。强化上门服务,就是从健康教育入手,积极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转变服务理念,转变服务方式,主动深入社区,送医上门,努力为居民提供“零距离”服务。同时,全面推行责任医生制度,使绝大多数医生都有自己的责任社区。
三、推进机制创新,切实增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活力
这些年来,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我省各地从实际出发,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在增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活力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坚持以政府为主办好社区卫生服务,认真制定和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按照每个街道或3-5万居民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设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和站一体化的原则,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其他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鼓励社会参与,根据公平、择优的原则,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吸引社会力量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620多个。
(二)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与社区建设同步发展。坚持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丰富城市社区建设内涵、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纳入文明社区考核目标,统筹社区资源支持社区卫生工作,使社区卫生服务与社区建设同步发展。积极抓好社区青年志愿者队伍建设,目前有近100支青年志愿者队伍活跃在全省各地,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健康咨询等志愿服务。同时,依托“社区红十字会”等社区组织,动员500多名离退休医务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兼职服务。
(三)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动态监管制度。在建立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人员准入制度的同时,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动态监管制度建设,实行卫生主管部门管理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的动态监管。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服务项目、服务时间、收费情况、社区责任医生等服务信息向社会公开,并通过聘请800多名社区卫生监督员、定期召开社区居民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接受全社会监督。省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考核,对考核不合格或有违法执业行为的限期整改;打破医疗卫生机构终身制,对连续两次不合格或限期整改不到位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即取消举办资格。近几年,全省有5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因服务质量不高、群众不满意被淘汰出局,取得了很好的警示效果。
(四)以创建活动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发展。2003年以来,我省根据卫生部、民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统一部署,以创建活动为抓手,调动市、区两级政府的积极性,在全省掀起了争创示范、比学赶超的热潮,建成5个国家和一批省级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去年以来,我们又在全省开展了创建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活动,并以省政府名义表彰奖励了11个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我省在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但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差距。我们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和这次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兄弟省、区、市的先进经验,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进一步提高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水平,为增进人民健康、推进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