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交流材料之八
坚持不懈
夯实城市卫生工作的基础
天津市人民政府
(2006年2月24日)
天津市自1992年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城市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把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和满足群众基本卫生需求作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形成了符合市情、功能合理、方便群众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水平逐年稳步提高。回顾14年的历程,主要有以下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坚持政府统筹,加强政策引导,推动持续发展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提出“发展两头、调整中间”的卫生资源调整战略。即:一头抓上水平,努力使我市医疗服务水平走在全国前列,一些学科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另一头抓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卫生改革,使广大群众享受基本医疗服务。要通过卫生资源调整和重组,用3-5年时间基本解决卫生资源散、低、偏和布局不合理问题,使我市医疗卫生工作水平同城市定位相匹配。1997年,我市下发了《中共天津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决定》、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发展我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并先后三次召开全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会议,有力地推动了社区卫生服务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建立了市、区两级社区卫生服务专项经费补助制度,每年安排全科医学教育专项经费;出台了《天津市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及管理办法》,城区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纳入到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拉开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二、三级医疗机构医疗费用报销起付标准和自付比例,并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设的家庭病床纳入到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报销范围;出台全科医学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标准,解决了社区医务人员的职称晋升问题。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完善配套政策,为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加大资源调整力度,构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2000年至2003年,我市充分利用现有基层医疗卫生资源,从转变思想观念、组织结构、服务功能、人力资源和管理运行机制等五个方面入手,对公立一级医院进行结构和功能的双重改造,使其整体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城区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0个(每个街道均有一个中心),中心下设社区卫生服务站475个(每3-4个居委会设有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或社区卫生服务小组),以中心和站为主体构建了服务网络,居民步行15分钟以内就可到达一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社区卫生服务小组突出以家庭为单位的服务特色,落实社区家庭健康责任制,对所辖社区实行责任管理;并强化以“家庭责任医生”为核心的技术组合团队,对责任辖区内的家庭实行全程健康管理,形成了“街有中心、居委会有站(组)、户有责任者”的网络格局,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组)和家庭责任医生实行公示制度,畅通联系渠道,提高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知晓率,使居民小病不出社区就能方便就医。
三、转变服务模式,完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在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网底作用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充分发挥贴近社区、方便及时的优势,适应居民需求,积极开展家庭医疗服务和多种便民服务。开设家庭病床,采取入户巡诊、入户慢性病随访管理、入户健康教育宣传咨询、入户提供老年护理、入户采送检验样本和结果、入户进行临终关怀等形式,为社区内行动不便的患者、老年患者和残疾患者就医提供便利。在社区普及中医药适宜技术,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运用中西医两法诊治常见病、多发病,让群众节省医药费开支,得到实惠。2005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疗455万人次,占城区总诊疗人次的31.5%;日间病床收治68万人次;开设家庭病床7940张,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82%;社区出诊40万人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急)诊人均费用为大医院的1/3。同时,以社区老年人、慢性病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作为重点服务对象,积极做好计划免疫、妇儿保健、老年保健、慢性病管理等工作,使群众少生病、提高生命质量。2005年,全市计划免疫接种率99%,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3.7%,7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90.7%,孕产妇死亡率13.42/10万,婴儿死亡率6.5‰;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51万名60岁以上老年人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并进行随访管理,为33万名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建立了健康档案和慢性病管理专案,对188140名高血压和45248名糖尿病患者进行了规范化管理。在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发挥贴近居民和对责任辖区内疫情能监测全面、发现及时的优势,大力开展群防群控。在2003年抗击“非典”中,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构筑了首道防线,对密切接触者实施家庭医学观察2104人,经社区监测发现发热病人29人,其中确诊10人、疑似8人,为有效控制疫情蔓延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为维护公众健康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强化人才培养,提高服务水平,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我市在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和规范化培训、社区卫生管理干部培训、全科医师继续教育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实践与探索,共培训全科医师3720名,社区护士1040名,社区卫生管理干部150名。自1996年,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全科医学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共评审通过全科医学主任医师17人、副主任医师274人、主治医师213人,通过全国全科专业技术职称考试160人,培养和发展了一支热爱社区卫生工作的技术服务队伍。社区医护人员经常到居民家中走访服务,了解了百姓疾苦,群众观点和服务意识显著加强,医德医风逐步改善,逐渐成为居民家庭中的“成员”,许多居民特别是老年人与社区医务人员结下了深厚感情,形成了融亲情、友情、医患情于一体的和谐医患关系,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已成为构建新型医患关系、体现党和政府的关怀亲民之情、促进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纽带和有效途径。通过强化监督管理,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推行了一张家庭责任医生联系卡、一张便民服务单、一份健康管理档案、一张健康教育处方、一份服务反馈表、一张费用明细单的“六个一”服务管理流程,使其依靠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卫生服务来实现良性发展,让居民切身感受到在社区就诊安全、实惠、放心、舒心。2005年,在全市社区行风直评中,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满意率达95%,社区卫生服务真正在群众心中扎下了根。在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活动中,全市9个城区中共有5个城区被评选为国家级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提升了社区卫生服务整体水平。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针对当前社区卫生服务深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关键性问题,我们将着重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按照区域卫生规划要求,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的投入力度,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优化城市卫生资源结构,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院合理分工,方便群众在社区就诊,使社区卫生服务真正覆盖到每户家庭、每个居民。
二是加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努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建立大中型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技术支援和指导制度,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能力,强化其双重网底职能。
三是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探索建立符合市情的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投入机制,维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益性质,保证其健康运行和发展,实实在在地解决社区群众的健康问题,进一步降低医药费用,使百姓真正得到实惠。
四是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困难人群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作用。加大医疗保险政策导向力度,增强社区疾病诊断、合理分诊和健康管理的能力,探索社区首诊制度试点;探索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使低保、困难群众享受到基本医疗,体现社会公平,为构建和谐社区奠定基础。
五是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监督管理和内涵建设,依法严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和服务项目的准入,健全质量管理评价体系和社会民主监督制度,提高服务效率,确保服务质量,提供费用低廉、方便快捷、温馨舒适、优质高效的社区卫生服务,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