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热点专题
 
全国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3月17日   来源:国务院办公厅

全国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交流材料之三

以居民健康为中心
建立新型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
(2006年2月24日)

    在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和卫生部的指导下,东城区委、区政府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探索创建新型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现将有关情况作一个简要汇报。

    一、社区卫生服务改革面临的形势

    多年来,东城区在社区卫生服务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努力提供公共服务,受到群众的欢迎。但是由于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没有解决,社区卫生服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一是社区卫生服务系统混同在医院医疗服务系统中,定位不准,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公益性质淡化,没有体现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二是政府缺位,投入不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只能利用“以药养医”来补偿。三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乏政策支持,人员待遇较低,工作环境较差,工作人员素质偏低,服务观念和方式落后,服务水平不高。为此,区委、区政府根据卫生部和北京市的有关精神,设计、提出了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的新模式。

    二、社区卫生服务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

    改革的指导思想,就是坚持党的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最大程度地发挥社区卫生资源的功能和效益,为最广大的群众服务;建立全方位覆盖、全过程监控、信息化支撑、网格化管理、扁平化结构的新型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使居民享受到便捷、优质、满意的服务;努力构筑“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医院支持、站室实施、社会共建、居民参与”的可持续发展格局,真正体现“六位一体”的功能,凸显方便、经济、周到、可靠、及时的特征,充分体现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和水平。

    (一)建立新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将社区卫生服务系统从医院医疗服务系统中分离出来并相对独立,主要满足群众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需求,医院系统主要满足其他医疗需求,使政府更好地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体现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新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包括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和若干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全科医生工作室等,每个社区配备2名全科医生、1名预防保健人员和1名社区护士,实行全科医生家庭责任制,使全科医生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负责日常的内部运行,管理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业务、财务和资产,实行收支两条线,统一采购、配送药品和医用耗材。

    (二)按照需要对社区卫生资源重新布局。在已经实行网格化城市管理的基础上,根据辖区中央、市属三级医院较多的特点,运用网格划分方法,合理、均衡地分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全区10个街道、126个社区、1593个管理网格中,设置4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81个全科医生工作室,居民步行10分钟左右即可获得服务。

    (三)对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标准化建设。包括七个方面,即健全的设施设备、统一的服务标准、完善的人员配备机制、充足的用药品种、便宜的药品价格、合理的经费保障、全科医生实行上门服务和“包户到人”。

    (四)建立新型的工作流程。居民可通过服务热线和网站,将服务需求发送至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由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下达给有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探索建立社区首诊负责制,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的双向转诊机制,做到居民“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提供会诊、培训等技术支持。

    (五)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社区卫生服务中。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社区公共卫生预警和社区卫生工作评价等系统。先期为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肿瘤等5种慢性病患者和老年人、残疾人、儿童、低保人员发放居民健康卡,该卡具备电子凭证、信息存储、查询、支付交易功能,群众持卡在东城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院就诊,都可以通过读卡器了解自己的病情及有关情况,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享受药价低于医院10-20%、免收挂号费和诊疗费的优惠。

    (六)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标准体系。对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实行标准化建设和管理,包括基础设施、基本设备、品牌建设、人员配备、用药范围、服务、价格、经费、监督、工作流程、信息化、网格化、配送方式、财务管理、培训和考核等16项标准。

    (七)建立新的监督评价体系。建立多部门协同的监管评价、专业评价、社区评价和社会监督评价等机制。在评价主体上,由卫生部门独自评价变为社区居民评价为主、卫生部门评价为辅;在评价导向上,由以经济效益为主要评价指标变为以群众满意度为核心;在评价结果生成方式上,由卫生部门主观打分变为系统自动生成,减少人为因素。

    (八)政策支持。一是建立政府投入补偿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和保障原则、精简和效用最大化原则,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方参与的多元筹资原则,区财政增加对社区卫生服务投入,并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专项经费;保证社区卫生工作人员人均年收入不低于医院医生、护士的平均收入水平;社会团体和个人如投资建立服务站并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任务,可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人员配备标准,享受区政府一定的补偿;对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好的区属医院,政府每年给予补偿性奖励。二是用房政策。街道按规定标准无偿配置社区卫生服务业务用房;卫生局和医院以前投入社区卫生服务的业务用房保留不变。三是人事政策。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保留原所在区属医院的身份,到龄后在原医院退休,解除其后顾之忧;每人每年接受不少于100学时的培训,人均培训经费不少于500元;通过全科医师职称晋升的倾斜性政策吸引人才,稳定队伍。四是社保政策。把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扩大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用药范围,常见病的常用药品种达到二级医院用药水平,慢性病达到三级医院用药水平;扩大服务项目,并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五是其他政策。对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低保、残疾人员提供优惠或免费服务所承担的费用,民政、残联等部门给予实报实销。在新、改、扩建居民居住区中,把社区卫生服务设施纳入建设规划。由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通过招标,委托医药企业集中采购,统一配送药品。根据有关政策,吸引中央、市属医院的全科医生到社区巡诊,实现资源共享。卫生、发展改革、地税、物价、教育、人口计生、药品监督、质监等相关部门也都要根据北京市《关于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意见》,齐抓共管,共同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进行社区卫生改革的体会

    通过研究创新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我们有以下体会:

    (一)地方党委和政府必须切实更新观念,提高认识。看病问题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之一,涉及到社会和谐和政治稳定,涉及到党的宗旨和执政基础。因此,地方党委和政府要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作为重要职责,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创新党的执政理念的高度来认识其重要性。

    (二)政府必须把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加大投入力度。搞好社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为全体社区居民尤其是低收入群体提供服务,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能,更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决不能走商业化发展道路。要加大投入,合理调配资源,更好地发挥整体效益,给居民带来实惠,体现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和社会公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三)必须利用信息化手段,不断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水平和效率。信息化建设对提高行政能力、创新管理理念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多项信息技术集成应用于社区卫生服务,有助于转变政府职能、再造管理流程、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

    (四)必须坚持自主创新、以需求为导向的原则。要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运用新的理念研究解决实际问题,解放思想、自主创新,提出改革思路,明确改革的重点和方向。这样的改革才有可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我们将继续努力探索,大胆改革,扎扎实实搞好改革试点工作,为东城区的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优质、满意的社区卫生服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